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前身为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办于1929年9月,是我国历史最悠久、名仰海内外的新闻教育机构。70多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60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2000多名专科生和进修生,其中不少毕业生担任了党政部门和重要的新闻、教育、科研机构的领导职务,为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特别是新闻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面向世界,争创一流是新闻系的光荣传统。早在建系之初,第一任系主任谢六逸教授即提出了“期与国外大学新闻学科媲美”的办学目标。 1935年,新闻系举办“世界报纸展览会”,展出33个国家的2000多种报纸,被誉为“中国新闻史上的创举”。
复旦大学老校长、著名教育家陈望道教授于1941年出任新闻系主任, 确立了“宣扬真理,改革社会”的指导思想,并把“好学力行”作为系铭。1945年,由他发起筹建的“新闻馆”举行开馆典礼,同时举办第二 次“世界报纸展览会”。“复旦新闻馆,天下记者家”的著名对联,使集教学、科研、实验于一体的“新闻馆”名闻遐迩。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由王中教授任系主任,并进行教学改革,将“有巩固基础、有发展前途的新闻文字工作者”作为培养目标。1956年, 新闻系创办了《新闻学译丛》杂志,介绍国外新闻学研究的成果与动向;王中教授提出《新闻学原理大纲》,就新闻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发表了独到的见解。活跃的新闻学研究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中国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闻系经过拨乱反正,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81年和1984年先后建立了硕士点和博士点,形成了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完备的教学体系。本科生学制为4年,硕士生和博士生学制均为3年。为了适应学科发展和对外交流的迫切需要, 在新闻系不断壮大的基础上,1988年6月成立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这是新中国高等学校建立的第一所新闻学院。
学院现辖新闻系、新闻研究所和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设有新闻学、 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与出版学(筹)等专业。目前在校全日制学生500多名,其中硕士生80多名,博士生50多名,外国留学生20多名。 校外大专生、本科生和硕士生教学点6个,学生3OO多名。1996年,我 院新闻与传播学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999年起,设立国内新闻院系中唯一的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现聘有教职工45人,其中正副教授22人,博士生导师4人。在北京、上海等地的新闻界和实业界还聘请了一批学识精湛、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和兼职研究员,并聘请外藉专家担任顾问教授。本校中文、历史、哲学、法律、经济、管理等学科的专家教授也常为我院学生授课。
学院科研成果丰硕。承担国家教委(教育部)、上海市各类社会科学基金科研项目50多项,多人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的主要编撰和审定工作。出版教材、专著60多部,其中《新闻学基础教材丛书》、《广播电视业务系列丛书》和《宣传学丛书》,都在国内居领先地位。《中国新闻事业史稿》、《中国编辑史》、《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等专著都获得了国家或部委级奖励。1981年创办至今的《新闻大学》季刊,是国内知名的新闻学术刊物,在全国历届新闻学核心期刊评选中名列前茅。
学院图书报刊资料收藏丰富,教学科研优施先进。资料室藏书 20000余册(其中外文图书2200多册),报刊合订本26500多册,1949年以前的报刊1800多种,其中不少是罕见的珍贵报刊。摄影实验室、广播电视实验室、电子采编实验室等拥有数百万元的先进设备,其中1999年 5月建成的电子采编实验室为国内首创,适应了当今网络传播迅速发展的需要。
学院继承面向世界、开放为学的优良传统,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 10多年来,已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 瑞典、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近20个国家,以及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的有关机构建立了学术联系,接待了数十个外国新闻访问团, 接受了数十名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学院还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并经常派遣教师出国和赴台、港、澳地区讲意昂2娱乐学访问、进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同时定期选派优秀学生赴美国和香港地区的有关新闻机构实习,以利于开阔视野、增进了解。
学院积极依靠社会力量办学,1995年4月,在上海及海内外新同界、实业界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董事会,并创设了“中国复旦新闻教育发展基金”。海内外各界还先后在学院设立了多种奖教奖(助)学金,为学院发展新闻教育事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新的世纪,任重道远。学院将发扬光荣传统,继续开拓奋进,加大领先优势,培养更多更好的新闻与传播人才,为建成世界一流的新闻院系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