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美国全规划》汇聚了知名作家、资深留学规划师张宏杰十多年来留学申请的成功经验,是一部丰富、实用、权威的美国名校及奖学金的留学申请指南,也是一部激励年轻人敢于追求梦想的励志之作!
《留学美国全规划》涵盖了从留学规划到拿到申请结果的所有流程,详细分析了美国名校本科和研究生的升学路径,通过大量的“实战经验”,从专业角度为读者提供了留学规划、考试培训、背景提升、选校、选专业、申请文书写作、网申、面试、签证等各个环节的实战方法和注意事项,同时,书中还收录了最新版的美国名校录取标准、奖学金信息和大量申请资料等,堪称是一部保姆级的留学申请工具书。
作者张宏杰曾帮助过数百位中国学生成功进入美国名牌大学深造,在书中,他重点分析了美国名校的申请策略,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出有效的操作方法,为准备留学的申请人提供诸多宝贵经验,也为准备让孩子走留学之路的家长提高认知和解除焦虑。
《留学美国全规划》作者张宏杰先生是一位以留学和留学生活为写作主题的作者,很早就引起了我的关注。现在他再次推出这本仔细分析留学申请环节和成功案例的大作,相信可以帮助更多飞友拨开留学路上的重重迷雾,找到一条更加平坦快捷的留学之路。
张宏杰,广东潮汕人,知名作家,资深留学规划师。1993年-1999年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求学并开始写作,从此步入文坛。至今已出版二十余部作品。其中,中篇小说《白与黑》被改编为电影《难以置信》;长篇小说《清华制造》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中国造》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出版的留学系列作品有:《寄托的一代》《哈佛主义》《留学,我们一起去美国》等。
当年,水木清华BBS有个“飞跃重洋”版非常活跃,清华学子会说:“牛人都会选择飞跃!”这里的“飞跃”仅仅是指以个人的能力(才力或财力)出国留学,并不包括偷渡、移民、避难、劳务输出、F-2陪读、公派出国求学或者工作,更不包括公款或私款出国旅游兼考察。
希望每个打算走上留学路的人都能够静下心来,放下手中的托福红宝书,走出教学楼,走出无尽的郁闷与烦恼,看看无尽的星空,然后静静地想一想:“我为什么要走留学这条路?”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想出一个确切的崇高理由,甚至很多人在出国之前都还不清楚自己出去的目的。但是,在夜阑人静的时候,仔细地想一想这个关键的问题,这个思考过程本身也一定会让你获益良深。
首先,如果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那么很可能会倒在备战GRE考试的途中。看看水木清华BBS飞跃重洋版上那么多报offer的所谓“牛人”,有谁知道他们背后付出了多少?甚至是那些由于各种原因而没有拿到offer的人,你又哪里知道他们背后的辛酸。桃李春风一杯酒,何其美好!可是在此之前,也一定是那江湖夜雨的十年苦灯,是那寂寞、无聊的数百个日日夜夜。更何况,沉舟侧畔,未必便能千帆并过。你又怎么能肯定自己不是这沉舟之一?那些何其意气风发的GT(指考GRE和TOEFL)大军,最终坚持下来的不到一半;曾经听说过,有不少人在痛苦的准备后却经历了没有offer的打击,从此消沉。
退一步讲,就算你拿到了offer,顺利飞往美利坚,就真的可以万事大吉吗?当年拿到清华的录取通知书时的激动,现在想起来,还有几个人仍然会激动不已?相信有很多人在来到清华的短短一个月之内,这种兴奋感就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抱怨,甚至是失望。那么,你怎么知道自己去了MIT、Stanford不会有同样的问题?
并不是说要你在出国前就想清楚一切问题,并不是要你坚守一个不变的信仰,也不是要你一定要树立起一个所谓的伟大目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含义隽永的清华校训,这两句话也可以作为出国留学者的座右铭。如果你在清华园不是苛求于她的点点滴滴的不足,而是全身心地融入其中,去汲取她最丰富的营养,那么这四年的时光可以获得多少让人终身受益的东西!
无数的大师在清华讲演,多少全国最优秀的同龄人生活在你的周围;你可以背上书包,在可以控温的自习室里上课、学习;你可以在图书馆拿上一本书,找个僻静的角落读上一天;你可以在初夏的清晨骑车到荷塘,伴着呱呱的蛙鸣大声地朗诵自己喜爱的词句;你可以在深秋的傍晚漫步到工字厅,携着恋人的手一起看那檐角的斜阳……这一切的一切,该是多么惬意多么美好的大学四年!
不管你是怀着怎样的目的出国,也不管你在出国之前是满心的“报效祖国”还是纯粹的“East and West,Money is Best(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金钱是最好的)”,认真地想一想这些问题,都是极有裨益的。
在美国耶鲁大学的名人堂里,有一个中国人的肖像与布什、克林顿等政界名人肖像一起并排悬挂着;在中华世纪坛的青铜水道上,这个中国人的名字镌刻在上面……他是谁呢?他就是“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
1847年1月5日,19岁的广东青年容闳跟随布朗牧师坐船由香港起航,过好望角,进大西洋,驶向美国东海岸……用今天准备出国留学的人的话来说,真的是“飞跃重洋”!到美国三年后,容闳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咸丰四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1854年冬天,容闳学成回国,回到阔别多年依然充满战乱、贫穷和愚昧的祖国。容闳在耶鲁大学的最后一年就初步想好了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他坚信下一代中国青年应当能有机会接受他经历过的西方的大学教育。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中国或许可以变得强大。
容闳带着梦想回来,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整整奋斗了一生。容闳是中国近代史上出国留学的开拓者,也是官派留学的首倡者。早期的中国留学生满怀报国之志,刻苦学习,他们的坎坷经历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
1863年,容闳结识了曾国藩,多次游说这位当时在清政府中最有权势也最有远见的高官来实施他的留学生派遣计划。1870年,曾国藩终于被容闳说服,决定领衔上书,奏请朝廷派遣子弟出洋学习。
在清朝末期以前的数千年中,我们中华各个朝代一直以其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吸引着众多邻国学子们前来求学,尤其以汉朝和唐朝为盛,而从来没有派遣过大量学生前往他国留学。但是,战争爆发以后,清朝大败,再到1860年,英法联军攻大沽、占天津、进北京,一路烧杀掠夺,大清帝国早已变得面目疮痍,民不聊生。万般无奈之下,一直做着自己千秋大梦的清政府终于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之议,开始了中国教育史上千古未有的留洋运动。
中国人原本的留学目的是:“以他人之长,补我所不足,庶令吾国古文明,得新生机而益发扬光大,为神州造一新旧泯合之新文明。”容闳毕业于耶鲁,他说:“与其说以自己作为第一个毕业于美国大学的中国人而自豪,还不如说是因为自己是第一个毕业于西洋大学的中国人而痛楚。”
当时整个留学计划分四年进行,每年选30名12岁到15岁之间的幼童赴美,四年共120名,留学期限为15年。清政府制定的《出洋幼童管理办法》中写道:“学习时间总计为15年,凡报名考试合格者,须与政府签订生死合同;学生在美国学习期间,生死病故,各安天命,政府不赔偿。”15年后,每年分30名一批回国。容闳被任命为“选带幼童出洋肄业局”副监督,他负责招选第一批幼童。官费留学相当于现在的公派留学,不用自己掏钱,这样的机会在现在是人们求之不得的,可在当年,出国留学如同去南极探险一样充满冒险性,生死难料,报名的人很少。内地招生不足,大部分是在相对比较开放的沿海地区招到的,第一批赴美的30名幼童中有25人来自广东。
在容闳的不懈努力和曾国藩的推动下,中国首批官费留学生赴美留学,这群留学生都是幼童,被称为“留童”。去留学的孩子的家长必须签字画押,就是签生死状。我们所熟知的詹天佑就是当时留童之一,为了去美国留学,必须签生死状,詹天佑的父亲詹作平出具保证书:“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旗国肄业学习技艺,回来之日听从差遣,不得在国外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
1872年8月12日,30名穿着长袍马褂乘风破浪,穿越无边无际的大洋,驶向遥远的美利坚合众国……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公派留学就这样开始了。
在清朝洋务派的斡旋下,从1872年到1875年,一共有120名官派留学生(幼童)分四次踏上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地,主攻“西技”。两年后,近百名中国海军留学生分赴欧洲各国学习,主攻“西战”意昂3平台,其中有刘步蟾,回国后在北洋水师任镇北炮舰舰长、北洋海军右翼总兵兼旗舰“定远号”管带、代理提督,最后在中日甲午海战中以身殉国……晚清时期的留学生中,比较有名的还有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他也是个翻译家,1877年(光绪三年)被公派到英国留学,1879年回国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次年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任总办,在1912年任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他是“精通西学第一人”。
1881年,保守派压倒了洋务派,清政府撤回了全部留美学生,原本长达15年的留学计划最终在1881年半途夭折。这些被召回的“留童”却并未有辱使命,他们几乎参与了清末民初所有重大的历史事件,许多人还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佼佼者。其中在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有:民国政府第一任国务总理、复旦大学创办人唐绍仪,清华学校(1912年,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
当年的“留童”有70%来自广东,18%是江苏人,剩下的来自浙江、安徽、福建和山西等省份。每个幼童都是大清国精挑细选出来的,不仅要相貌好,品行好,天资聪慧,而且连姓名也有要求,必须大气。120名幼童赴美,开启了近代中国人留学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