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翻译职业类型和口译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口译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急需调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的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依托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学生译员口译能力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3CX06045A)、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学改革项目“人工智能背景下口译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CM2022106)和山东省优质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笔译工作坊》仿真实践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编号:SDYAL2022034),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口译教学团队积极探索人机交互背景下口译人才的培养模式,从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索口译教学的创新路径,为新时代口译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依托山东省文科实验室“语言服务数智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多模态语言实验室、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等设施,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口译教学团队在教学中拓展应用虚拟仿真人机互动训练,将传统的口译技能训练与新型口译模式相结合,夯实口译技能的同时,使学生逐渐掌握技术驱动的人机协同技能。学生通过口译训练系统自主选择音视频训练资源,实现训练分段录音、录音回放与自评等,大大提升了口译训练效果。同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口译教学团队在教学中融入计算机辅助口译工作模式,纳入具备实时翻译、语音识别、语音合成等功能的辅助软件,学生能够应用自动语音翻译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日常训练,大大提升了训练效率。针对远程口译视觉信息多、认知负荷大等特点,团队在口译教学中纳入在线会议平台,从技术使用和应对策略两方面进行远程口译模块的针对性训练。教学团队在提高口译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口译智慧教育的同时,形成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口译创新教学模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口译教学团队以口译职业现实需求为导向,丰富口译教学内容体系,设置需求驱动的口译技术教学和实践导向的口译专题教学。团队根据市场需求设置的口译技术教学模块包括语音识别与转写、机器辅助口译技术、口译项目管理等。以术语管理为例,引入数字化知识与术语管理工具,学习口译术语和知识管理相关软件与工具,包括独立式工具如InterpretBank、集成式工具“术语宝”等,使得学生学会如何从背景知识语料中提取单语及双语术语,创建与管理专项口译任务术语表。实践导向的口译专题教学内容以口译实践为主,实行模块化与专题化教学。教学内容设计分为口译技能训练、陪同口译训练、会议口译训练等模块。口译技能训练模块旨在夯实学员的口译技能基础,包括口译原则与职业标准、数字口译、交传笔记、视译等专题;陪同口译训练模块包括会展、商业访问、商务谈判、出国考察、政治访问等专题;会议口译训练模块涉及教育、环境保护、社会问题、政治外交等专题。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口译教学团队建设师生共建共享的口译教学资源平台,丰富口译教学资源,并通过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基于教学进度,从教学资源库中筛选符合口译实训要求的优质教学资源,如优质慕课资源及Speechpool、EU speech repository等在线资源,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辅助常规口译训练。同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口译教学团队以专题任务为依托,使学生积极参与口译百科知识积累与术语库建设。术语库建设以口译专题训练为驱动,学生共同建设不同专题术语双语词库,每个专题开展模拟交替传译训练前,学生译员根据提前获取的演讲话题进行译前准备,包括背景知识检索和双语术语表的建设等,实现教学班级共建共享。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口译教学团队在口译任务译前、译中、译后的不同阶段,设置针对性专项任务,最大程度还原真实口译情境。通过发布任务驱动型教学任务增强学生主体性,实现以“教”为中心到“教”与“学”共生互促的转变。译前准备阶段,强化口译任务的准备工作,增强主题知识与百科知识的输入,建设专题术语表,并设计相应的专项训练内容。如在译前准备专项训练中,提前1—3天发放演讲的幻灯片供学生查阅背景资料;在带稿交传专项训练中,在模拟实战当天发布讲稿。在译中实战阶段,演讲小组进行专题演讲,译员在主席台译员位置进行现场口译,听众进行自主练习的同时,对现场口译表现进行评价记录。在模拟口译专题训练中,团队教师根据专题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训练任务,如控制源语输入语速、讲者口音、会场技术问题等。在译后回顾阶段,开展译后总结反思与知识管理。演讲小组在译后分享演讲内容文稿,供译员和听众进行反思和译后评价;译员回顾现场的口译录音,对照文本进行回顾性反思,对译前的知识与词表准备进行查漏补缺,并听取听众意见,探讨改进策略。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口译教学团队将译员自我评价、同伴互动评价与教师辅助评价相结合,并应用计算机辅助口译训练工具辅助学习者开展自我评价。在专项训练阶段,借助自动化口译测评工具辅助口译教学评价,并构建师生合作评价的口译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开展产出评价并进行针对性反馈,实现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多元化。在教学中,教师明确评价标准和目标,使学生了解口译产出评价标准,说明同伴互动评价的目的和过程,并对学生进行分组、提供指导,包括如何给予反馈及识别和评价同伴口译产出。同时,还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反馈和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参与讨论,进一步提供评价指导和建议,与学生一起探讨改进策略并制定后续学习规划。
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推进培养模式创新实践,实现国际语言服务微专业、英语专业(语言服务与国际传播方向)、外国语言文学(语言智能与全球治理)、语言服务二级学科博士点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学院学子在全国口译大赛、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在上合组织青年交流营暨上合组织青年发展论坛、上合组织“三会一展”语言志愿服务工作、上海合作组织国际投资贸易博览会、发展中国家就业服务体系设计建设与发展研修等活动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提供语言服务,获得各国代表一致好评,多次得到山东省和青岛市政府部门的赞扬。
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翻译职业类型和口译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口译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急需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