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中国)官方平台网 欢迎您!
400-888-8888

学兼中外、情系神州:留学生的中国故事

时间: 2024-09-02 | 作者: 小编

  2024年6月13日至20日,李强总理对新西兰、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进行正式访问。当李强总理抵达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时,挥舞着中马国旗的中国留学生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不仅展示了他们在海外的自豪与归属感,也成为了彰显两国文化的双层名片。留学生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参与者,不仅承载着本国的形象,还能在国际舞台上讲述和传播中外友好故事。他们的经历和见解,无疑是促进世界各国民间交流与理解的重要力量。世界各国的来华留学生,能够成为讲好中外友好故事的一道妙笔。

  讲好中国故事,关键在于“真实”和“共鸣”。真实,是讲述一切故事的基础。共鸣,则要求故事能与现实实现重奏,让亲历者感同身受;同时也要求故事与文化情感实现共振,让未经历过的国外受众也能产生共情和理解。这对故事的文本和故事讲述者的功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一个留学生初来乍到时的憧憬与向往,偏见和误解消除时的感慨与触动,迷茫和无助时接受的善意与支持,离别和重返时的不舍与留恋,不就是很好的故事吗?

  北京大学的泰国留学生吴小军是一个中国通,他认为广州和曼谷很有相似之处。在中国的旅行对小军而言是打破枷锁、重塑自我的过程。旅居中国的经历让他品味了浓厚而地道的中国文明,同时也激发了他对中泰两国相似文化的奇妙共情。在北京大学的四年里,小军在朋友圈里写道:“学习国际关系的最大体会,是我对和平的愈加珍惜。”“当我耳边响起各种口音的粤语,立刻就感受到一股熟悉的亲切感,这就是广州的声音。”

  中外交往的万花筒中从不缺少精彩的故事,只是需要精彩的讲述。北京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特刊《南枝更有花》就是这个万花筒。2024年是中马建交五十周年,也是马来西亚校友会创立十周年,《南枝更有花》的出版不仅是马来西亚校友会对母校北京大学的一份深情厚礼,也是北大精神在海外传承的生动写照,更是对中马两国友好关系五十周年的献礼。

  在《南枝更有花》的新书推介会上,北京大学的四位老师就分享了他们与这些曾经远赴中国求学的南洋学子的师生故事。在他们的讲述中,中马关系的友好成为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马来西亚留学生是全面优秀的,他们是孙东东老师记忆里在辩论赛中思维缜密的辩论高手,也是翟崑老师记忆里既会学习也会玩的吉他乐手。马来西亚留学生群体是高度联结的,是夏红卫老师所称赞的校内文化节时留学生们展现的团结奉献,也是李文胜老师所赞誉的马来西亚校友会始终服务北大校友、致力当地发展的坚守。

  《南枝更有花》的出版和北京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十年如一日的活力像是一面棱镜,聚焦于中外友好交往时鲜活、温暖的人与故事;同时,它也是我国对外文化合作的一个缩影,折射出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小大使”在推动双边、多边关系所作出的努力。这样的故事应该多讲,这样的故事背后的人应该被更多人认识。他们扎根本土、融通世界的力量,正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源源不断又缘缘不断的动力。

  讲故事,是思想与思想的互动。要讲好中国故事,不仅需要好的本土文本,也要听到来自世界的故事。

  2024年6月13日,北京对话的发起人、观察者网董事长李世默与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展开了一场深入的对话。交流中,李世默分享了他对“亚洲复兴”的感悟。上世纪90年代,全球化带来了经济增长的兴奋,却也让人们陷入历史“终结”的迷茫——所有国家都被告知只有一条道路可走,必须放弃自身的政治、文化甚至宗教传统,接受西方价值观。彼时,还是研究生的李世默,正是在这种复杂的情绪下,被安瓦尔总理所著的《亚洲复兴》深深震撼。安瓦尔似乎是首位从文明的视角谈论亚洲的政治领袖,他坚定地宣告,亚洲能够实现自己的复兴。

  安瓦尔总理也分享了他的感受,“当我第一次见到习主席时,我就被他吸引了,因为习主席是为数不多谈论文明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独一无二的。习主席的理念和我们的‘昌明’(Madani)概念可以很好地结合。”去年3月,安瓦尔总理在访问中国期间,与习主席就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GCI)合作与建立世界文明信任达成一致,这一倡议旨在通过促进相互理解和交流弥合文明分歧,促进全球和谐。安瓦尔总理认为,与“普世价值”相比,“共同价值观”更为有力。“昌明”的本质是根植于文明问题中的,只有在亚洲同源的文化中注入不同文明的价值观,才能使其更加多元和包容。

  的确,思想交流既可以促进文化互融,文化互融又能促进文明共荣,留学生群体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天然桥梁,他们在互动中实现了自我成长。昔日受到安瓦尔总理鼓舞的研究生,如今已成长为能够与他并肩对话的企业家。而许多曾来华留学的学子,也已回到海外,成为各界领袖和精英。

  这些来华、知华、爱华的友好校友,既能将中国、区域与世界各国的学子、专家、名人和有识之士联系在一起,促进大家互通有无、交流共进;又能在数代留华校友中发挥重要作用,强化共同身份认同,深化国际各界与中国故事的情感联通,实现思想包容、文化互融与文明共荣。

  迄今为止,海外留学生来华求学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留学生们把自己编织进入中国故事的脉络之中,已经从中国故事的旁观者、转述者,转变为中外友好故事的亲历者、共创者,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纽带。

  2019年10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广场隆重举行,北京大学组织来自34个国家的43名留学生参加“人类命运共同体”群众方阵,展示了北大留学生的精神风貌。2021年3月,北京大学发起留学生“知·行计划”,通过社会实践、走访调研等途径,让留学生深入基层,增进对中国的理解,成为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新力量。2021年5月,32个国家的45名北大留学生代表给习写信,分享他们在中国的学习生活体会。2021年6月21日,习主席回信鼓励他们深入了解中国,向更多人介绍他们的所见所闻,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

  通过他们的体验与讲述,全世界都可以更直观、更真实地了解中国,感受到中国的开放、包容和友好。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留学生的作用,激活这支海外力量,让他们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发声者。

  因此,我们建议高校多开展留学生民间交流对话活动。例如,北京大学已经积极与海外留学生校友会加强合作,计划于2024年8月组织名为“首航”的研究生暑期国际调研团,赴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开展实践活动,届时将借助东南亚的留学生校友平台与当地的学术机构和产业机构开展对话,整合留华校友的高质量资源与网络,激发海外留华校友的热情与活力,搭建更加坚实宽广的中外友谊桥梁。

  其次,我们建议由各国大使馆牵头,邀请世界各国的两百位杰出校友来到北京,与领导人交流对话,并颁发“民间友好使者”勋章。这不仅能实现官方与民间的民心相通重合,还能够让世界看到中国对留学生校友和青年未来力量的重视。

  最后,我们建议建立国际化的政、学、产、民对话机制,加深国内学术界与国际各层次的连接与联动,让学术交流成为国家间交往的积极引擎及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生动载体。

  北京大学法学院孙东东教授,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教授、北京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夏红卫和北京大学校友会副会长李文胜结合各自的所见所闻,与现场师生分享中国和马来西亚之间的友好故事。

  在李强总理访问马来西亚期间,午宴安排了马来西亚著名的猫山王榴莲作为餐后甜品。小小榴莲亦留恋,各国留学生来到中国也像是这榴莲一般,破除心中的成见与壁垒,以柔软的真心与真心相对,离去归国后,留下的是迟迟无法散去的流连忘返深情。留学生的留,是短暂的停留,是深入的交流,是恒久的留恋。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世界各国优秀校友与高质量网络的韧性和生命力,讲好多元包容、美美与共的有温度的中外友好交流故事,让世界各地的人们更好地了解并认同中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同时为青年一代接续和深化已有的友谊,将他们培育成为未来深化中外友谊的中坚力量。

  (作者:粟琳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生;赖贞瑝 北京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会长;翟崑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区域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教授 本文原载于来源:中国日报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免费留学规划
快捷咨询
资深顾问一对一为您解答留学问题
电话
咨询服务电话
400-888-8888
微信
二维码
关注了解更多留学信息
QQ
推荐院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