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中国)官方平台网 欢迎您!
400-888-8888

新闻传播学界众星云集这所大学如何培养“厚重人才”

时间: 2024-10-04 | 作者: 小编

  谈及新闻传播学,一定绕不开皇冠上最耀眼的宝石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中国新闻史学界的泰斗、 编纂了“中国新闻史学界的里程碑”——《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和 《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的方汉奇;

  写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改革开放起步之际率先发出解放之声的胡福明;

  在《深圳特区报》上发表了《东方风来满眼春——同志在深圳纪实》的陈锡添;

  20年前主动请缨,参与67天科索沃战争战地报道的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新媒体发展部主任黄文;

  穿梭于北京奥运会、福岛核电站泄漏现场、利比亚内战、全国两会等新闻现场的凤凰卫视记者陈琳;

  还有凤凰网新闻总监邵丛、财新传媒创始人胡舒立、华夏日报副总编辑李爱明、快手科技高级副总裁余海波……

  人大新闻学院的各届校友活跃在各自的岗位上,建构起人大新闻学院在业界的影响力。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国家一级学会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学院现代广告研究中心、传播媒介管理研究所、视听传播研究中心相继成立,成为相应学科学术研究的引领者。

  学者们的研究结果频频见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作为一个学术集体,在学界绽放着耀眼的光芒。

  1999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组建,中心下设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舆论研究所、媒介经济研究所,并与新闻学院共建全国核心期刊《国际新闻界》及新闻资料中心。

  2014年《国际新闻界》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评为本学科唯一权威期刊。

  2005年,人大新闻学院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建立姊妹学院关系。已历经65年春秋的人大新闻学院,始终如一地紧跟国际新闻教育前沿。

  1937年,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诞生于战火之中。1939年,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工人学校、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四校合并为华北联合大学。1946年,华北联合大学受新华社和晋察冀日报委托,在文艺学院开设了新闻系。

  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正式建系、195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并入人大新闻系、1973年人大新闻系并入北大中文系,几经周折之后,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新闻系也随之恢复,进入稳定发展时期。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成立。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在教育部开展的四次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均获评“A+”,可以说是中国最好的新闻传播学院之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人民大学在劳动节假期的基础上,为学生们多提供了几天假期,凑出独具特色的“春假”。

  “春假”成为学生们避开出行高峰外出踏青观光的好机会,也成为“中国人民放假大学”称号的来源。

  但相较于常年垫底的寒假时长和被国际小学期占据的大半暑假时光,这多出的几天假期似乎有些微不足道。

  在中国人民大学,每个学生都需要选择至少一门暑期的“国际小学期”课程作为通识课程,因此北京的夏季暴雨一定给每个人大人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国际小学期的班级里汇集着各个国家的交换生,学生不仅能从教学中了解到海外学术前沿,还可以与外国学生直接交流。

  学院还要求学生另外选修一门全英文课程,力求培养学生的英文学术能力和国际视野。

  国际小学期课程设置非常丰富,比如有国际视角看中国艺术史、中美政治文化比较、现代中东部落和部族主义、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教育等等……总计一百多门课程,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

  另一个故事与人大校徽有关。2017年夏天,在2016级学生军训之前,人大网络新闻社的公告称军训基地“装有500个喷头,可同时容纳1500人洗澡”,一举带火了人大校徽,还衍生出了各式各样的校徽表情包。

  军训基地的条件确实艰苦,不过在校内,位于三环路西北方位的人大旧校区虽然年代久远,但还是尽力为学生们提供了舒适便利的环境。

  北区食堂作为网红食堂登上过《天天向上》节目,每年春天的青团限定窗口一定排着长队;

  品园宿舍楼区坐拥校内大部分上床下桌的床位,占据离明德楼群和公共教学楼群都很近的绝佳地理位置;

  在静园楼区住着的多是教职工家属,生活气息浓厚,在楼群中还有隐藏的美食窗口等待被人发现。

  不过,目前立德公寓仅供博士生居住,看来想要拥有令人艳羡的宿舍条件仍需努力呀。

  因为面积小,学校里的“著名景点”一勺池“也被戏称为“一勺海”,事实上它不过是一个深不过膝的人工池,虽小却也可爱,每到秋天一定是同学们镜头下的宠儿。

  虽然大家嘴上吐槽着学校太小,其实心里多少都享受着“小”带来的便利:毕竟七点四十起床,八点准时出现在教室里的快乐,不是人人都能体会。

  交换交流、学术基金、社会实践、学习资源……几乎没有一个人大新闻学院的学生能完全了解学院所能提供的资源。

  比起诸如设备操作、软件学习等具体技能的教学,人大新闻致力于培养“厚重人才”——希望学生专业功底扎实、视野宽广、逻辑思维强、有更加成熟的世界观。

  在新闻学院本科生的必修课程里,除了本专业的理论和实践课程,还包含了社会学概论、政治学概论、经济学概论和法学概论。

  在指定的课程之外,学院还安排了29-30学分的跨专业自由选修课程,引导学生去接触不同专业的知识,拓展视野,并为学生敞开了几乎所有学院课程的大门,给学生们提供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

  学校也尽可能为学生修习第二专业和第二学位提供了便利:各个学院都有清晰的辅修培养方案,只需要按照培养方案完成相应的课程,便可以在毕业时认证第二专业或第二学位,为学生提供了跨学科发展的可能性。

  提起跨学科的学习,就不得不提到2011年9月启动的“新闻-法学”和“新闻-国际政治”双学位实验班。

  入学之初,新生们就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参与双学位实验班的选拔。比起一般的双学位学习,实验班为学生准备了整合程度更高、时间安排更合理的培养方案,为业界输送既具备新闻能力,又能对专业领域有深入了解的人才。

  新闻学院以“新闻传播学”大类招生后,并不实行专业分流,而是由同学们通过自主选课来选择自己的专业倾向,只要修满相应的学分,毕业时就可认定该专业。

  这个政策让经过一年的学习仍没有明确自己专业倾向的同学松了一口气:即使改变心意,也仍有回头的机会去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

  在合作交流方面,学校和学院的境外交换项目简直让人眼花缭乱,每个学生都可以自主报名参与竞争。此外,还有学术人才拔尖选拔、不定期的外出调研、校友讲坛……无论你希望在学术上获得帮助,还是想了解业界前沿、锻炼实践能力,或是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总能从学院获得帮助。

  从已白发苍苍的退休老教师到80后的青年学者,老师们是人大新闻学院最重要的宝藏。对初接触专业学习、实践经验不多的学生来说,老师们不仅是专业道路上的引路人,更是温暖的后盾。

  “最好的年华要去做最应该做的事情。”在2020年开学典礼上,94岁高龄的方汉奇先生在致辞中说,鼓励即将迎来大学生活的新生们。

  2017年,方汉奇先生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奖金100万元。他当即决定将奖金捐给中国新闻史学会。结果转账时银行工作人员如临大敌,以为眼前这位白发老人遭遇诈骗,陪同人员也被当成骗子,闹了个大乌龙。这件趣事在新闻学子们的朋友圈刷屏,大家忍俊不禁的同时也不由得在心里升起对老先生的敬意。

  虽然因年事已高,方汉奇老先生已不再参与具体的教学,但在开学典礼的讲台和毕业典礼上的拨穗仪式中总能见到他的身影,他的话语依然激励着每个人大新闻学子。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如同大家庭中的老爷爷一样,有他在,就好像有了定心丸。

  陈力丹老师年近70笔耕不辍,自1979年以来发表各类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800多万字,涉猎领域广泛,所著 《世界新闻传播史》、《新闻理论十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等引领着学生们真正走上新闻传播的专业学习。

  郭庆光老师的《传播学教程》被一代又一代的新传学子奉为圭臬,书中的讲解流畅清晰、通俗易懂,是新闻传播学界不可不提的经典教材。

  年轻一代活跃在讲台上的老师中,也不缺少受学生们爱戴的“男神”、“女神”老师。

  在他的课堂上,深奥的理论表达总能变成生动有趣、旁征博引的讲解,他的课上不仅有传播学的经典例子、历史故事、当下热议的公共事件、还有身边小事。

  他不仅讲解传播学的知识,还常常分享自己的故事,鼓励学生多思考、多与人交流。

  从事新闻史研究的王润泽、赵永华、陈继静、赵云泽、邓绍根等几位老师,拥有将枯燥的史实和复杂的史论变成趣味十足的故事的能力。

  以现任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王润泽老师为代表,新闻史的老师们不仅教授课本上的知识,而且会带来最新的新闻史发现、历史人物的野史趣事。坐在课堂里,仿佛可以看到一条波澜壮阔的历史河流。

  王亦高、刘海龙、董晨宇等几位老师的传播理论,也是每年选课时的火爆课程。与生活和时下热点密切联系的例子、幽默的语言和恰到好处的点拨,一个半小时的课怎么也听不够。

  王亦高老师是新闻学院多才多艺的代表,在为抗疫创作的歌曲《惟愿》中包揽词曲唱,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

  方洁老师的杂志编辑课、数据新闻课和唐铮老师的深度报道课,则是怀抱新闻理想的学子们向往的课堂。

  即使被告诫“这绝不是一门水课”,必须提交的作品将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几门课依然受到同学们的热捧。

  为了作品冥思苦想、反复修改,虽然课程不轻松,但当作品最终得以发表,大家的想法一定是“一切都值得”。

  课外,方洁老师主持的“RUC新闻坊”以数据新闻见长,带着同学们策划选题、制作报道,锻炼了同学们的实践能力。

  学计算机出身的塔娜老师紧跟数据新闻趋势,为同学们带来编程基础课程;任悦老师则有着摄影师的浪漫气质,带着同学们策划展出、制作自己的摄影书;王树良老师的课以作品为导向,结合理论与实践,关于广告策划的实践经验干货满满……

  胡百精老师在2019年毕业典礼上曾说:“生活如玫瑰,你就把手递给它;生活如猛虎,你就把玫瑰递给它;如果玫瑰扎手了,你就大声喊:‘妈妈,我要回家!人大新闻学院,我要回家!’”

  当每一个人大新闻人走出学院,奔向更广阔的的天地时,心里一定是充满勇气和温暖的。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是新闻人的理想与坚守。对于学生来说,新闻教育为他们浇灌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真切的社会关怀,培育出一代代优秀的新闻人。Remix教育【浇灌理想】系列文章带你了解一系列在新闻与传播学界赫赫有名的大学,它们传承着社会关怀与新闻理想,在这个泥泞的时代,将新闻学子送上公民之岸。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免费留学规划
快捷咨询
资深顾问一对一为您解答留学问题
电话
咨询服务电话
400-888-8888
微信
二维码
关注了解更多留学信息
QQ
推荐院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