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看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在迎新会上的这个讲话,细读后觉得此文新闻学界和业界都值得读一读,特转发出来与诸君分享。
9月4日,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22级研究生迎新见面会上,院长张涛甫发表讲话《在充满不确定的时代,如何重建确定性》,寄语新闻学院全体研究生新生。
今天,来自世界各地的2022级新院研究生,相聚在线下与线上,开启你们的复旦前程。在此,我们代表全体复旦新闻人,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今天,我想跟各位谈谈我们新闻传播专业问题。谈及这个问题,涉及专业理念、价值观、知识逻辑、操作规范等等问题。此前,在我们新闻传播专业,不论你是刚入门的新手,还是久经沙场的职业“老司机”,大家有很多共识和知识基本上是确定的。现如今,一些确定的东西变得不那么坚固了。本来,我们这个安身立命的专业,其使命就是要直面变化,给世界和民众以确定性的。而以新闻为志业的新闻人,从来就不惧变化,且能以敏锐的洞察力和专业的表达力穿越变化,从而把确定给世界和公众。可眼下,我们曾有的确定性似乎液态化了。
互联网技术所释放的天量级的效能,也释放出远超我们智慧极限所能承受的不确定性。互联网技术刺激了知识的激增和信息的无序扩张,而人的认知能力并没有匹配性的增长。我们知识存量已无法把握满屏的不确定性,有限的理性知识已经撑起不确定性的非理性繁荣。大数据理论与技术虽在努力解决认知和管理复杂性难题,但不能解决信息超载带来的认知不确定性问题。
我们有这样深切的感受:信息失序繁衍与知识确定性之间出现了严重失衡。信息密集出场,知识黯然隐身。在芜杂涌动的信息瀚海面前,知识的供给严重不足,甚至出现结构性失能的态势。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敏锐地发现:人们堆积信息和数据,却未获得任何知识。人们踏遍千山,却未总结任何经验。人们纵览万物,却未形成任何洞见。即便是最大规模的信息积累——大数据,所包含的知识也十分有限。随着信息的增加,或者说滋长,更高的判断能力却渐渐枯萎。
如今,目力所及乃至不及处,到处涌动形形的信息和知识的漂浮物,充斥着大量同质化、碎片化、浅表性的信息,良莠杂陈,泥沙俱下,身处其中,沉浸日久,会产生出挥之不去的倦怠感,这种社会场景也被称之为“倦怠社会”。安东尼•吉登斯曾用“失控的世界”来给进入后现代的人类社会命名。他说:这个世界看起来并不像我们预测的那样。它并没有越来越受到我们的控制,而似乎是不受我们的控制,成了一个失控的世界。面对失控的世界,亟需有确定性予以安顿。昨天金力校长在开学典礼的发言中说到,未来,也许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作为“复旦学人”,应该具有定力,能够适应多变的未来。作为复旦新闻人,我们如何应对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和未来?此时,我有一些想法与各位分享交流。
首先,要相信价值观和信念的力量,相信新闻的力量。道正声远,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如今的确定性的危机,除了因为知识供给不足之外,还源自理想信念的松软,还有价值观迷失。各位在大学求知、问道,不仅仅是为了启智明理,还在于安身立命,古人所言的修齐治平意昂3意昂3,背后都有信念和价值观的支撑。新闻传播专业和职业,注定不能只是关心小我,把自己“卷”在精致的个人主义城堡里,而应胸怀天下,心系苍生,将根系扎在中国大地上,头顶苍天,心中有光,脚下有路。复旦新闻人,从来都是信仰真理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新闻的力量。这是我们的传统,我们要把它弘扬光大。
二是以专业的定力和硬核的能力给易碎的世界定型。选择新闻传播专业,需要理想的加持,更需要定力的托底。社会上对我们这个专业有不少误解,认为是我们的专业门槛不高,在媒介人人可及的今天,新闻传播的专业性被重度稀释。这是严重低估了我们的专业。我们这个专业向来都是以广阔的天地和沸腾的实践作为我们的专业试验场的,行胜于言,实践出真知,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其实,越是在深度媒介化的社会里,对新闻传播专业的需求和要求也就越高,要知道,媒介越普及,社会对于专业性的要求就更加迫切。当今社会比任何时候,更需要专业力量的守望和坚持,各位需要以坚韧的努力,锻造自己的专业能力,强化专业定力,加固专业护城河。
最后,做积极、建设的行动者。新闻学院的院训“好学力行”是老校长、新闻系老系主任题写的,他提倡的“宣扬真理,改造社会”的新闻教育理念,已成为复旦新闻学院的精神基因,一代又一代的复旦新闻教育者,一直恪守“好学力行”的传统,把人才的种子撒在世界各地。我们期待,你们沉入时代的腹地,从时代地心,鲜活现场,锻造自我,成就人生,用持续、扎实的行动,给世界带来确定性。
转眼即到中秋,中秋过后的金秋,将迎来党的二十大召开,作为复旦新闻人,我们一定会对这个政治大事持有专业的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