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中国)官方平台网 欢迎您!
400-888-8888

好好做个读书人丨博导带你读书(六)

时间: 2024-09-12 | 作者: 小编

  编者按:4月27日至5月5日是中国传媒大学春季读书周,融媒体中心联合研究生院策划推出“中传春季读书周|博导带你读书”系列推送,邀请学校“文、工、艺、管”等学科博士生导师推荐经典和前沿著作,引导师生探索AI+社会、AI+传媒等领域,积极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陈欣钢,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嫩伯格新闻传播学院访问学者。曾作为中组部第十批援疆干部赴新疆艺术学院任职任教。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社会学、视觉传播、媒介研究等。著有《中国故事的媒体产制》《医疗改革的媒介镜像》等书,翻译了《美国摄影教程》第11版、第12版等经典专业教程,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讲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媒体融合传播实践》。担任中宣部新闻局智库专家、CSSCI核心集刊《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编委。

  《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是约翰·彼得斯这位传播学领域的杰出学者为我们呈现的一部深刻的、富有洞见的作品。这本书跨越了宗教、哲学、社会、历史、文学、政治和媒介技术等多个领域,将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置于上下数千年的大背景中。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使得我们能够从一个更为宏观和全面的角度,去审视和理解传播的观念及其演变过程。

  在主流的传播研究视野中,人们往往更关注效果——如何“传得更好”,怎样“传得更远”。而本书作者约翰·彼得斯却从“失败的交流”入手,直言人们追求的完美交流无疑是徒劳之举,回到问题源头深刻剖析传播观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使得本书相对于其他的传播史论著而言,对于概念的探讨更加全面而深入,对于“传播”的梳理没有停留在表面的信息传递层面,而是深入到了文化和哲学的角度,指出传播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的共享和心灵的交流。

  有意思的是,“如何与机器进行交流”这个似乎在当今AI时代才开始困扰我们的问题,早在计算机问世之初便已出现,而在世纪之交推出的这本专著中被纳入“林林总总的不可交流性”。这本著作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跨越性的视野,观照了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等从古至今的演变,从而探讨传播方式变迁对传播观念的影响。看来,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对话”似乎依然延续着人类这场“没有保证的冒险”。

  彼得斯的论著总体上传递出一种批判性,无论是这本“对空言说”还是他后来撰写的论文“对手机言说”,都是对于交流不确定性的思考,以及对于中介化传播的反思,并将其延伸到更加深刻的领域。作者敏锐洞见,交流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政治问题和伦理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语义问题,也就成了历代思想家、哲学家不遗余力试图回答的具有哲学意味的命题。

  对于很多读者而言,相信本书的结论会带给他们惊喜,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欣慰。既然人类的交流充满无奈、充斥失败,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既不要夸大交流的意义,也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要追求田园牧歌式的“心连心”,而应该用“手拉手”寻求彼此宽容、彼此爱护、公正而宽厚地对待他人,最终达成行动的协调。在网络传播时代、人工智能时代,这样的呼吁是不是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呢。

免费留学规划
快捷咨询
资深顾问一对一为您解答留学问题
电话
咨询服务电话
400-888-8888
微信
二维码
关注了解更多留学信息
QQ
推荐院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