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立于1998年8月,由原文学院中文系与新闻学院合并组建而成,现任院长曹顺庆教授,院党委书记毛建华教授。副院长吴建教授、谢谦教授、吴茂楠副教授,党委副书记肖薇副教授。
文学与新闻学院下设5个教学单位:中国语言文学系、新闻学系、广告学系、广播电影电视系、对外汉语与比较文学系;10个科研机构:汉语言文学研究所、汉语史研究所、比较文学研究所、新闻学研究所、广播电视研究所、广告学研究所、文化人类学研究所、范仲淹研究室,海外学术交流与培训中心、人文经济研究策划中心。
文学与新闻学院积极参与海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1996年以来先后创办了《中外文化与文论》、《汉语史研究集刊》、《新国学》、《比较文学:东方与西方》(英文刊物),多次主办国际和全国学术研讨会。同时,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荷兰、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我国台湾、香港等10余所著名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互访讲学合作研究等合作关系。
新闻系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兴系科。1979年5月,国家教委批准四川大学中文系设立新闻学专业,1981年开始招收新闻学专业本科生。1985年6月,新闻系独立建制。经过十年的发展,1995年10月成立了新闻学院,下设一系二所,即新闻系、新闻研究所、广播电视研究所。拥有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三个本科专业和新闻学硕士点。1998年新闻学院与中文系合并,组建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仍作为文学与新闻学院下属的一个系,原中文系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划归新闻系。1999年,广告学专业独立设系。继1993年新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获准设立之后,2000年获准设立传播学硕士点。目前新闻系设有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三个本科专业和新闻学、传播学两个硕士点。
新闻系有在校本科约400人。硕士研究生共计50余人。迄今为止,已为国家培养各种层次的毕业生(含本科生、硕士生、第二学位生、函授生及自考生)累计4000余人。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明显特色和优势是:与全社会尤其是省市新闻界的紧密结合,采用请进来(聘资深编辑、记者为兼职教授为学生开课,或作专题学术讲座),走出去(派师生到报社、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进行实习或合作,与相关学术刊物联合办刊)的办法,增强办学实力。教学改革项目《开创密切社会联系新思路,探索培养新闻人才新模式》于1996年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广告学系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科”中一支富于生气的教学力量。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四川大学广告学专业成立于1992年,从1993年起招收广告学专科学生,1994年起招收本科学生,1999年广告学专业独立建系。现有教师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新闻传播学“广告研究方向”硕士生导师3人,另有文艺学“文化与传媒”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1人。
广告学系在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创办了广告学教学实践基地和科研基地,使教学科研人员和学生保持与广告实践的密切联系。为了更好地坚持理论联系实践,使学生有更多的训练机会,广告系还成立了大学生模拟广告公司—“川大点石广告公司”。模拟公司成立后,已经成功地举办了第一届四川高校广告艺术节,承办了广告学系列讲座“电脑技术在广告中的应用”、“广告文化现象透视”、“世界优秀广告作品展播”、“巴蜀酒文化广告设计大赛”和“成都高校学生广告态度调查”等活动,在成都高校和广告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广告学系建立了咨询委员会制度和客座教授、副教授制度和外聘研究员制度,组成了以各主管部门、各大新闻媒介和各大广告公司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咨询委员会和广告学专业委员会,聘请了一批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到的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作为客座教授、副教授和研究员指导并参与教学、科研,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学科研体系。
广告学系与四川大学广告研究所互为依托,在广告学基本理论方面有独到的建树,在广告策划、广告美术、电脑广告设计、广告摄影等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近年来,他们在积极参与社会上重要广告策划活动的同时,相继出版了《实用广告学基础》、《广告大创意》、《广告大理论》等多种广告学术专著,在国家级和省级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其中一些专著、论文荣获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新闻学院长期以来就具有从事影视类教学和科研的传统,出版发表了不少高质量的影视类科研成果,中文系和新闻系都曾设立过系内的影视制作中心,拍摄过不少电视作品,并从80年代前期至今招收过多届文艺学专业电影理论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是全国重点综合大学最早招收电影研究生的院系,为全国许多影视单位培养了不少的优秀人才,现为中国西部地区唯一具有文艺学专业影视理论研究方向博士生学位授予权的单位。2000年成立的电影电视系将逐步承担培养影视(含广播)编导、表演、创作、摄录、制作和理论研究等专业人才的责任,建立本科生、研究生和各类继续教育的教学体系,以拓宽文科办学的方向,更好地促进文理科以及传统基础学科与新型应用学科的深度融合。
电影电视系已建立影视教学实习基地和多媒体影视作品分析室,拥有全数字化的摄、录、编专业器材,配有较完整的灯光、录音设备,能够独立完成中型电视节目的拍摄制作,满足学生教学实习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出具备理论基础、文化功底深厚、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影视专业人才。
广告学系以传授广告学专业知识,训练学生广告实践操作能力为重点,培养既有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必要的自然科学基础、又有系统的广告学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经营与管理、广告文案写作与广告常规业务人才、以及大型企业的广告计划管理、市场研究、文秘人才。
文学与新闻学院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形成本科、硕士、博士等各种层次的办学体系。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位权,包含8个二级学科的博士点和硕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新闻传播学硕士点;6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211”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文科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现有博士生、硕士生及本科生约1300多人。
新闻系设有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三个本科专业和新闻学、传播学两个硕士点。
中国文学批评史博导(1993年第五批国批博导,后转为文艺学),1998年作为第一学术带头人申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点获批准,现为文艺学专业古代文论方向博导、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比较诗学、比较文学原理博导,学科带头人。曾赴美讲学两年,多次赴台、港讲学,以比较诗学研究的突出成就而享誉海内外。现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委,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社科联常委、四川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主要著作有《中西比较诗学》、《中外比较文论史》、《比较文学史》、《中国文化与文论》、《两汉文论译注》、《东方文论选》、《比较文学新开拓》等18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和奖章,获教师基金,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川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四川省政府社科二、三等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曾任哈佛大学、康乃尔大学访问学者,台湾、香港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
1997年批准为文艺学博士生导师,现指导20世纪中国文论、文艺美学等研究方向博士生,长期从事文艺学研究,承“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新时期文论比较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著有《“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文学价值的追求》、《西马文论与当代中国文论建设》等论著曾获四川省社科研究成果二等奖等多种奖项,现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四川省政协委员、成都市政府参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理事、四川省文艺理论研究学会副会长等职。
1999年增列为文化与传媒方向博士生导师。1939年12月25日生于重庆市南岸海棠溪。196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任校报记者、编辑。1979年参加筹建四川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81年9月起一直在新闻系任教,主讲了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名记者研究、新闻采写研究等课程。已公开出版的专著有:《新闻采访艺术》、《新闻写作艺术》、《郭沫若与报刊宣传工作》、《新闻采写研究》、《新闻知识》(合著)、《实用新闻学基础》(合著)等;主编或参与主编的著作有:《大众传播研究》、《大众传播论》、《新闻采写手册》、《实用广告学基础》、《四川大学新闻系十年》、《实用广告学丛书》、《成都大词典》、《新闻教育探索》、《新闻传播百科全书》等。《郭老与报刊》一文获四川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1990年1月,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优秀新闻出版工作者称号。1993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以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集体项目、署名第三)。1997年,又以加强与社会联系、发展新闻教育,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集体项目、署名第一)。1998年,任第一主编的《报业经营管理学》和2000年任第一主编的《新闻传播百科全书》,两次获四川省人民政府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曾先后担任中文系新闻教研室主任、新闻系副系主任、系主任、新闻学院院长。现被国家教委聘为全国新闻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被选为四川省新闻学会副会长,并四川省委聘为四川省舆论研究小组成员。
李杰教授:笔名李思屈,男,1959年生。文学博士,文化与传媒方向博士生导师,广告研究所所长,广告系系主任。
现在文学与新闻学院从事广告学、美学的教学和研究,主讲《美学》、《广告策划》等本科课程和《传播美学研究》等硕士研究生课程。指导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美学、广告业务。近年来在全国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论文30多篇,其中大部分为核心期刊和权威核心期刊,有的被其它报刊转载。于1997年获得成都市人民政府金芙蓉文学一等奖,获得1999年度四川省人民政府社科二等奖。曾经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其它横向研究项目两项。并独立承担了199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西诗学话语》。
科研方向主要在两方面开展,一是广告传播学,主要成果有《广告大创意》(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4)等专著,有《展望21世纪的中国报纸广告》、《传媒文化及其权力现象—“传媒权力论”之一》、《传媒文化与文学艺术的当代性》、《论广告传播学的人文视点》、《传媒的的“技术权力”与商业广告的“造梦”机制》、《大众传播、商业广告与审美的当代性》、《广告的传播学性质与广告符号》等20多篇论文在国家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在参与策划了大型工具书《新闻传播百科全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并任主编助理和分卷主编。二是比较诗学,有专著《中国诗学话语》(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年)、《荒谬人格--萨特》等专著,在国家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比兴”的生命感应:“诗”与“思”的对话》、《全球化与边缘话语的重建》、《中国诗学的线多篇论文。
文学与新闻学院拥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17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37人,他们中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委1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6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博士生导师14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2人。
新闻系拥有一支年富力强、充满朝气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20余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5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新闻学科副主任委员1人,硕士生导师10人,另有文艺学博士点文化与传媒方向博士生导师2人。1996年以来,已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18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项目6项,省级项目1项,有 10项科研成果获四川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奖及四川社科界优秀成果奖。
电影电视系现有院内专兼职教师队伍1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另在四川省内聘请了10余名影视单位的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
1996年以来,文学与新闻学院获得国家级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四川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社科项目共26项,出版学术专著207部,发表学术论文1156篇;获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等奖共3项,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1项,获中国优秀图书奖1项,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1项,二等奖、三等奖共计17项,四川省社科联优秀成果奖5项,获校级成果奖(“211工程”专项奖)44项,各种奖项总计72项。
文学与新闻学院建立和完善了与国内外专家、同行进行长期学术交流的机制,使本学科点在建设中成为国内外汉语史与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学术交流的一个中心。5年来具体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二)举办“中外理论语言学与汉语史高级研修班”,接受国内外高级学者来访学或进行合作研究。
(三)开展大型学术讲座“博士论坛:新世纪学术前沿”二十余次,活跃了学术空气。
(四)邀请国际、国内著名学者讲学近18人次,大大拓展了全院师生的学术视野。
1、美国汉语史专家、宾夕法尼亚大学梅维恒(Victor H. Mair)教授来我院讲学3个月;
8、英国诺丁汉伦特大学广播电视新闻教授戴雨果(Hugo de Burgh)来我院讲学1周;
(五)每年选派2-3名研究人员到国外或港澳台地区访问、进行学术交流或相关的科研单位进修,每年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6-8人。
(六)每两年举办1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密切跟踪国际、国内学术新动向。到目前为止,已主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7次,其中国际会议有:
1、中国古典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有日本、韩国、美国、台港等地区学者150人参加。
2、国际比较文学学术研讨会,有美、法、德、加、澳、比利时、日、韩、西班牙等15国及台、港、大陆260人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