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丁延庆一段吐槽“给女儿辅导作业难”的视频引发了广泛关注。
随后,与丁延庆有着“同款焦虑”的大学教授爸爸——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小强也成为网友关注的对象。
在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的官方网站上,张小强的个人资料写着,“虽然指导的研究生已超过70名(含在读和毕业),依然对初中生女儿的教育束手无策。”
在外人看来,名校教授们上学时个个都是学霸,工作后主要任务是把学霸们培养成优秀人才,因此教授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上有“先天优势”。
不过,通过采访张小强,澎湃新闻得知,实际中,“大学教师群体中,很多人对孩子的初中、高中教育有着不同程度的焦虑。”
针对教育焦虑、校外培训机构整治、教育改革、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等诸多教育话题,张小强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张小强:从我个人体验来看,导致教育焦虑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个体的原因。不管什么样的家长,在教育孩子上,总会在某个方面、某个阶段出现困难。如果家长忽视了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而过度看重家庭教育的结果,且不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就会导致“焦虑”。
第二是社会的原因。国家层面也意识到,优质教育资源还不够充足、分配不够均衡,正在力图解决。当前,这种不充足、不均衡必然导致争夺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形成所谓的“内卷”。而这种竞争,为了公平、公正,又最终演变成过度看重应试成绩,忽略或者说至少不够重视个体素质和能力的差异化、多样化。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包括前期的自主招生改革其实也是正视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探索改革。
现在的流行语“躺平”意昂3官网,也可以说跟教育有一定的关系。青少年时代过度的竞争和学习,让部分踏入社会的青年人失去了对生活本身的兴趣。
其实适度的教育焦虑并非坏事。以我为例,我正是因为焦虑女儿的教育问题,才想到如何改变与女儿相处的方式,并最终改善了和女儿的关系。
张小强:家长们首先要正视焦虑,以焦虑为契机解决问题,而不是把焦虑投射在孩子身上。社会上有教育焦虑,国家也会想办法应对。
缓解教育焦虑,我觉得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家长们要正视孩子的差异和个性,不能按照自己或其他理想的模版来塑造孩子。社会和社区应该多为家长们提供培训课程,提高家长教育引导孩子的能力意昂3官网,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政府也应加大教育投入,提供多样化的优质教育资源,尝试多元化考核方式,不要过度依赖应试教育。
张小强:我们大学教师群体中,很多人对孩子的初中、高中教育有着不同程度焦虑。这主要是因为优质中学相对于家长们的需求而言,还是太少。用“上岸”这个词表现孩子到底有没有读到理想的中学,生动地体现了家长们的心态。
只要优质教育资源供求不平衡的矛盾不解决,其他形式的改革可能怎么做都无济于事。比如:有的地方为了减轻孩子们的应试压力,不告诉孩子平时成绩、考试排名,只告诉等级,但升学考试却还要看分数。这只能加重家长的焦虑,他们会更搞不明白自己孩子的学习状况。为了稳妥,家长有可能把孩子的学习抓得更紧,给孩子减压的政策初衷难以实现。
因此,教育要改革,关键还是看最后的升学环节怎么改。升学环节不改,怎么改其他制度也都难以产生显著的作用。
澎湃新闻:当前,校外培训热与国家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整治都是社会关心的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两个方面?对校外培训机构整治工作,你有什么建议或者期待?
张小强:校外培训热反映了家长们为了竞争优质教育资源所做的努力。同时,校外培训机构还部分吸纳了家长们的教育焦虑——毕竟孩子能否上好的中学和大学,当前主要还是看分数。
现象的背后也反映出,这是市场对资源的调配。毕竟每个孩子都是个性化的,而学校的老师要照顾班上那么多学生,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因此,对校外培训机构不能一禁了之,应该加强引导,让它们提供部分教育资源,并部分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当然,也应注意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规范管理,对机构和从业人员要有严格的准入门槛和资质认定。
另外,我个人认为,整治校外培训机构,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要彻底解决问题,还需要国家改革初升高制度、高考制度,建立更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方式。
澎湃新闻:你刚提到学校教育中还有些不足。作为家长、高校学者,你认为中学教育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您对中学教育改革有哪些建议或者看法?
张小强:从我个人体验来说,中学教育应该培养孩子探索世界的天性、培养他们的品质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能让他们在大学阶段以及之后的人生走得更远。
现在有不少大学生和研究生对学校和老师的依赖性强,如果缺少分数激励和教师的督促,他们往往学习动力不足。长远看,要让中学和大学更好地衔接,还是应该建立大学的宽进严出制度。现在我们的大学是反的,高考严进,毕业宽出,只有极少数拿不到学位证书。
这样的制度固然选拔了一些优秀人才,但也不可避免地淘汰了一些分数不高但却很有培养潜质的优秀人才,也不可避免地选拔了一些应试厉害却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的人。
张小强:中学应该增加一些自主学习的探索性课程,不管是文科理科,都应该让学生在中学时就参加一些科学研究、社会调查和实践。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和热爱科学、关注社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
在中学课程设置上,应该有关于个人发展和对大学学习生活介绍的课程,让学生在中学时期就了解自己该如何为大学的发展做好调适。同时,还可以探索让大学教师进入中学课堂的制度,让中学生直接接触大学教育。
澎湃新闻:谈到教育改革,你怎么看待取消大学自主招生、改为实施“强基计划”?怎么看国家越来越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
张小强:其实“强基计划”可以看作是“自主招生”的2.0版,二者都是改革唯分数的人才选拔机制,建立多元化综合评价机制,选拔出最有培养潜质的优秀人才,只是后者更倾向于基础学科。
我国现在在很多科学、工程、人文社科领域遇到瓶颈,正是受限于基础科学的短板。国家重视基础科学的研究人才培养,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战略。这种多元化综合评价选拔人才的制度目前还在试点阶段,如果成功,还能探索一条我国教育改革之路。
张小强:中学是基础教育,培养的是基础思维、写作、语言等基础的与综合的能力。大学是高等教育,培养的是满足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的专业能力。只有中学打好基础,大学才能更容易出人才。
我的体会是,部分学生前期在逻辑思维、写作等基础能力方面的培养、训练不足,到了硕士、博士阶段还很难补上去,原因就是错过了培养的黄金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