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中国)官方平台网 欢迎您!
400-888-8888

源自兴趣 贵在坚持——记文物新闻出版人李让

时间: 2024-09-02 | 作者: 小编

  在中国文物界,既干过出版又干过新闻,从铅与火时代到光与电时代再到数与网时代全程走过的专业型领导干部可谓凤毛麟角,中国文物报社总编辑李让算是一位。他是时代交替的稳健衔接者,既是传统新闻出版的捍卫者,也是新型新闻出版的推动者,在文物新闻宣传工作中展现出非同一般的力量和作为。

  源自兴趣 贵在坚持——记文物新闻出版人李让坦说过这样一句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李让之所以今天能在文博领域有一番作为,与他从小喜欢历史有很大的关系。

  李让的幼儿园是在北京燕山地区上的,那一带流传着许多杨家将的传说,养儿峪、歇息岗、东流水、白水寺、拴马桩这些地名都与杨家将的传说有关。李让的父母一有时间就领着李让到这些地方“胜迹寻幽”,给他讲杨家将抗击辽兵的故事,李让特别爱听。

  粉碎“”后,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纷纷出版面世,神州大地掀起了读书的热潮,人们涌向新华书店,争相购买自己喜欢的好书。李让的父亲也买回《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都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四大名著成了李让最初的藏书。后来,父亲又送给李让一部清代小说家钱彩著的《说岳全传》。李让又迷上了这部书,书中情节,他讲得绘声绘色,人物兵器,他也如数家珍一般。上小学四五年级时,电台开始播出刘兰芳的长篇评书《岳飞传》,而李让已将一部《说岳全传》烂熟于胸。课间休息时,李让身边总是围聚着几位小伙伴,听李让依据《说岳全传》有板有眼地给评书《岳飞传》挑毛病。李让不光会背诵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还能背诵韩世忠的“万里长江,淘不尽,壮怀秋色”,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初中时,李让对文史的兴趣更加浓厚了,课余时间经常和同学好友去王府井、小庄、花市等地的新华书店,买自己感兴趣的文史类书籍。语文课老师讲《梁生宝买稻种》,他深受感动,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作者,马上去书店花六毛七买了《柳青小说散文集》。历史课上,学到清末保路运动,他就去书店买来《李劼人选集》,看那里面的长篇小说《》。中国近现代文史大家多是爱书之人,爱书之人没有不爱旧书的,在他们看来,旧书的魅力和价值有时甚至超过新书,这些嗜书如命的“书痴”到琉璃厂旧书店寻书买书的逸闻轶事深深感染、吸引着李让,琉璃厂“中国书店”成了他最喜欢去的地方。父母知道了他的秘密,经常利用节假日陪他一起去买书,有时李让因为学习紧张去不了,父母就按照他开好的单子帮他买。李让的藏书开始丰富起来,父母还专门给他买来书柜,小小年纪的他俨然大知识分子一样坐拥书城。他的藏书读书之室还有了名号——志畤斋。每一位来他家的同学都惊羡不已。

  时间长了,中国书店的师傅们也认识了他们一家——少见的个人买书大户,中学生模样的儿子挑选的尽是同龄人读不了的史书古籍,父母只管付钱、看堆儿。中国书店总经理周岩同志也开始关注他们一家。周岩同志很小就从家里跑出来参加了新四军,1943年在苏中抗日根据地《江潮报》工作。攀谈中他得知,李让父母之所以节衣缩食这么花钱买书,只是因为自己的儿子喜欢读书。周岩同志被李让父母的朴实感动了,他还专门到李让家走访一次,以后每次中国书店举办书市,他都亲自给李让父母写信寄去请柬。举办书市的日子,周岩同志看到李让和他父母前来买书,都会热情地过来握手表示欢迎,并介绍店里的负责人和服务员和他们一家认识,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李让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家庭,父亲王国成是北京电影机械研究所干部,母亲李航是北京真空仪表厂工人,都是特别老实实在的人,一辈子忍辱负重,不管吃多少苦受多少委屈都是自己默默忍受。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自己的儿子能走正路、不断上进。住在他们家楼上的一位工程师来家讲学习经,提到《数理化自学丛书》,李让父母很上心,没过多久就把书买到了。一个普通家庭竟一次拿出十几元钱买一套十七册丛书!要知道,上个世纪80年代初,菠菜每斤才7分钱,北京晚报每份才2分钱,一张10元“大团结”可以说是不小的一笔钱——那位工程师从此对李让家刮目相看了。李让父母还给他买回《辞海》,父亲单位一位老同志经常来李让家里翻看,他说,整个北京电影机械研究所就你们一家有《辞海》。刚上大学不久,李让在学校书店看到有平装《宋史》和《金史》,告诉了父亲,父亲马上骑自行车赶过来全部买下,又将几十册书驮回家。上史学概论课,王戎笙先生介绍萧一山绩学之余著《清代通史》,1923 年上卷出版时,他还是北京大学三年级学生。李让打听到王府井新华书店有《清代通史》全五册,就和父亲赶过去买下。书店服务员说,个人买这套大书的你们是第一个。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可以说,“畤斋藏书”中的每一本书,都浸透着李让父母的心血。如今在团结湖李让父母家,李让当年的小书房志畤斋还原样保留着,凡是来到这间从未装修过甚至从未粉刷过的小书房参观过的客人,都很欣赏它那种一直保持着的书卷气和清贫但绝不寒酸的特殊格调,不管是有钱人还是有权人,都对它肃然起敬。

  李让,原名王晓。中学六年,他是在北京两所学校上的,初中上的是北京市朝阳中学(现名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高中上的是北京市第二中学。在朝阳中学,李让第一批加入团组织,并担任班团支部书记兼学校团委委员。初中毕业时,他因为三年六个学期都被评为北京市级三好学生而荣获北京市三好学生奖章。在毕业典礼上,他还代表全体毕业生上台发言,向母校表达感恩之情。

  本来李让是要接受保送留在朝阳中学继续上高中的。谁料一天放学,李让在校门口偶遇正在北京二中就读的小学同班同学牛凯。牛凯上小学时已显露出在数学方面的天分,四年级时他因为数学成绩优异跳了一级。牛凯极力劝说李让报考北京二中,后来干脆拉着李让直奔内务部街,让他到校园亲身感受一下。第二天,李让就和他的班主任陶宗钰老师讲他想到外面闯一闯,看看外面的世界。当时北京二中校长是张觉民。张觉民1947年考入北平二中,1953年他高中毕业考取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由于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中学师资严重缺乏,他响应号召,毅然放弃升学留校工作。在北京二中,大家都知道张觉民校长是一位既在文(中文、政治)、理(数学、物理)科方面具有教学专业水平,又通晓中学其他各科教学和从事德、智、体诸方面教育的通才。张觉民校长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和同期同学相比,上学时李让和张觉民校长接触最多,张觉民校长倡导的“全面发展,学有特色”的教育思想,对李让影响最大。

  1983年12月16日,《北京青年报》刊发了李让的处女作《郡大?州大?》。当时电台正热播袁阔成的评书《三国演义》,李让就其中“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的说法,写了一篇小文投给了报社,没想到很快就发表了。接着李让又针对《1984年文物台历》将“司母戊鼎”和“杜岭方鼎”搞混写了一篇小文《台历上的失误》,《北京青年报》1984年1月10日又刊发了。一个高一学生在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里连续在《北京青年报》上发表两篇钻研历史的小文,这件事在老师和同学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从此李让一发不可收,稿件不断见诸报端,有的篇幅超过了半个版面,有的报道上了头版头条,他成了《北京青年报》最活跃的学生通讯员。1984年8月16日,刚上完高一、时年十六岁的李让,独立编写完成了一本“志地体”(以地名为线索编写历史的新体例)历史书——《中国历史地名小词典》。高二一开学,李让就鼓起勇气找张觉民校长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初中时,我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读书过程中我发现,司马迁以人物为线索写成“纪传体”的《史记》,司马光以时间为线索写成“编年体”的《资治通鉴》,但没有谁以地名为线索编写史书,于是我有了一个梦想——要第一个以地名为线索编写中国历史,开创历史编纂新体例。李让还将1984年7月20日《北京青年报》刊发的他的心得小文《我想写“书”》拿给张觉民校长看。张觉民校长严肃地、专注地听李让讲完,郑重收下了他抱去的厚厚一大摞书稿。没过多久,一天放学,张觉民校长亲自来到教室找李让,把李让领到自己的办公室,介绍李让认识了水利电力出版社电编室吴强编辑——日后李让的《中国历史地名小词典》的责任编辑。原来是张觉民校长亲自帮李让联系的出版社。

  李让编写出版《中国历史地名小词典》的消息传开后,中国书店的师傅们都为他感到高兴,有的师傅见到李让就说果然没有看错人,有的师傅为李让篆刻了藏书章——“普天史家何其多,二中王晓最年少”,更多的则是一如既往地帮李让配书。李让手边经常翻阅的两部清光绪年间刻印的线装巨著——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120卷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130卷,就是中国书店的师傅费了不少心血帮着找到的。买书那天,在中国书店的会客室里,李让和母亲在周岩同志陪同下还接受了《北京日报》记者孙瑛的采访,孙瑛同志后来担任过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一战成名天下惊”。编写出版《中国历史地名小词典》,让李让成了海内外多家新闻媒体报道的“新闻人物”,数以千计的慕名来信如雪片般飞来,无数的鲜花和掌声,让李让在青春年少的黄金时代第一次感受到成功和幸运。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同志为《中国历史地名小词典》写了前言。作为“全面发展,学有特色”的典型,李让受到各级表彰,他也因此成为在全国范围内都有相当知名度的中学生旗帜性人物。

  高中快毕业时,李让相继接到了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推荐通知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历史系的保送通知。三人生的路啊,回过头来看真是很有意思。小时候,李让的志向是要向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学习,建功立业、造福苍生,他爱好读历史书只是为了“知古人之行为,辨其是非,究其成败,法是与成者,而戒其非与败者”(蔡元培语)。没想到,因有了这个爱好而有了一个心得,因有了这个心得而又有了这本《中国历史地名小词典》,因有了这本《中国历史地名小词典》,李让也就只能“选择”、“决定”上历史系学历史学专业了。大学毕业又因这本《中国历史地名小词典》,李让得到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周谊社长的赏识,又和出版单位、编辑工作结了缘。1990年大学毕业后,李让先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从事出版工作,后在中国文物报社从事新闻工作。他一步一个脚印前行,策划了一个又一个选题,写出了一篇又一篇文章,编成了一本又一本图书,组织了一个又一个活动,荣获了一个又一个奖项,一直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今天,有关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出版物数不胜数,二十多年前这方面的图书可是少得可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25周年、中国首批世界遗产诞生10周年之际出版了建设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国家文物局联合编写的99万字的《中国的世界遗产》,被评价为“是迄今为止宣传介绍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内容最为丰富,最具权威,图片最多的大型学术画册”。李让就是这本书的策划人和责任编辑。当时,他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国际合作室的编辑。1996年,在第六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日本第一大出版社讲谈社推出12卷巨制《世界遗产》,引人瞩目。为争夺中文版翻译出版权,国内几家有实力的大出版社展开了较量。竞争是残酷的,最终和讲谈社正式签订合作出版合同的,不是那些年在对外合作出版方面做得有声有色、取得丰硕成果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而是广西一家出版社,他们孤注一掷,拿下了《世界遗产》中文版翻译出版权。会后,李让向出版社递交了选题申报书——编辑出版大型学术画册《中国的世界遗产》——既然《世界遗产》做不成了,我们就做《中国的世界遗产》。李让从一开始就对这个选题充满信心。他相信,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各地会越来越重视申遗工作,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遗产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编辑出版大型学术画册《中国的世界遗产》,肯定能得到各地的大力支持,这本书还能不断修订再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定相当可观。几经周折,几经努力。选题申报书第二次上会,被出版社列为重点选题。2000年,《中国的世界遗产》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新世纪第一年最让李让高兴的一件事,就是收到由中宣部副部长龚心瀚、新闻出版署署长于友先、中国版协主席宋木文三位领导签发的获奖证书。《中国古建筑大系》(八开十卷)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与台湾光复书局联合出版的套书巨著,这也是海峡两岸出版界首次合作,合作方式是光复投资,建工编撰,光复制作。在约定交稿时间已到而第十卷原作者不愿交出文图稿件的紧急情况下,周谊社长命李让配合出版社退休副总编辑乔匀,担负起重写的任务,最终完成了第十卷《城池防御建筑》。这套书台湾版一次发行2万套,创下3亿多新台币的营业额。1995年,《中国古建筑大系》荣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被誉为传世之作。李让成为国家图书奖荣誉奖最年轻的获奖者。李让还责编了《铅笔画技法》《钢笔画技法》《让色彩唱歌》《油画技法难题详解》等书,都是从美国购买的翻译出版权,被编成《绘画技法经典译丛》,总定价近500元,发行10000套,双效益突出,在1998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全面改革时被列为实现“三题百万”改革目标的范例。2000年李让调入中国文物报社,正赶上《中国文物报》改版扩版,他成了书林漫步版的责任编辑。李让抓住新千年伊始、新旧世纪之交的大好时机,依托版面积极策划,促成报社组织开展了二十世纪文博考古最佳图书评选活动,向全社会展示中国文博考古图书的独有风采,在文博界、出版界和读书界引起很大反响。这之后又顺势在2002年举办了第一个年度全国文博考古最佳图书评选活动。以后,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这项活动得以持续开展,确定为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成为文化遗产领域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活动。

  现在,中国图书出版增速之快超乎想象,文化遗产图书出版更是成果辉煌,这些书记载着文明的辉煌,凝结了祖先的智慧,内容丰富、 印制精美,但是,个别图书质量也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在组织开展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的时候,李让多次呼吁,要追求“尽善尽美”和“传之久远”,让文化遗产图书出版成为国脉所系的可持续事业。李让还是一位好记者。有人开玩笑称,李让是北京青年报社“儿童团”出身。1984年,北京青年报社成立北京中学生通讯社(学通社)。李让连闯三关,成为学通社第一批记者中的一员,又通过竞选,被公推为学通社第一任副社长兼东城区分社社长。中国的围棋爱好者知道吴清源先生,大概要归功于1982年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10周年而上映的影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影片中的年轻棋王阿明,就是以吴清源先生为原型塑造的。1998年,李让写出了万余字长篇报道《日本东京专访棋圣吴清源》,被《光明日报》《环球》等国内九家权威报刊采用,《人民日报》将《黑白世界 道骨仙风——东京访吴清源研究会》作为重头文章安排在中国国家主席访日前夕在《国际版》头条刊发。

  在中国文物报社,李让多次独立承担涉及文化遗产保护多个方面的重要报道任务,完成了很多整版篇幅的特稿、专稿。他写的报道,有态度有深度有力度,有很强烈的历史感。“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是中国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古都,历史上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9个朝代在洛阳建都,史称“九朝古都”。洛阳正式成为都城是从周平王开始的。周幽王为博美人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丢了江山。其子周平王为了躲避戎族的进攻,不得不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阳。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从此中国进入东周时期。2000年,河南省政府批准洛阳东周王城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对“九朝古都”洛阳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然而,一场毁灭性、终结式的巨大灾难正在逼近这处省保单位,洛阳市计划在市中心建设大型“河洛文化广场”,2002年5月,开始进行改造建设。可是,考古工作者在“河洛文化广场”工地发现大批东周时期的重要文化遗迹,首次发现六马一车的“天子之乘”!这一惊人发现立即引起了洛阳市民和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河洛文化广场”要不要再继续建设下去?如何建设?巨大的争议由此展开。但是洛阳市未按照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在未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和国家文物局同意的情况下,为突击抢建“河洛文化广场”,将大型挖土机械开进著名文物保护单位东周王城遗址范围内,强行施工,“天子驾六”车马坑也即将被破坏。李让“临危受命”,只身前往洛阳现场采访,写出《洛阳在毁什么?!》及后续报道《洛阳,1月16日以后……》。

  这两篇报道引起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毛昭晰先生的关注。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完成各项议程后,于2003年2月28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闭会。会议结束时,毛昭晰先生将有四十五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签名的长信和刊登《洛阳在毁什么?!》和《洛阳,1月16日以后……》的《中国文物报》交给。

  东周王城最后一处可能保存下来的重要遗址,在局面已经不可收拾的情况下,最终得以逃脱厄运,“天子驾六”车马坑保住了,并在原址建成博物馆,成为古都洛阳一处非常吸引人的文物景点。

  在这一事件当中,《洛阳在毁什么?!》发挥了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向公众揭露了有关方面百般遮掩的真实情况,纠正了正在猛烈发生的法人违法行为,维护了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最终影响了事态的发展。这篇新闻作品也荣获了国家文物局主办的“第二届文物保护好新闻”评选唯一的特等奖。

  二十年过去了,很多文物人都认为,这是文物保护的经典战例。没有这篇《洛阳在毁什么?!》,就不会有毛昭晰等四十五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没有的关注和批示,就不可能遏止洛阳这样大力度的破坏文物行为,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洛阳周王城广场和天子驾六博物馆了。在《中国文物报》迎来创刊30周年的时候,毛昭晰先生为“我与文物报”征文写来文章《我在全国人大常委任上站最后一班岗做的最后一件事》,于2015年4月21日在《中国文物报》刊发。新闻界的朋友说,这篇文章是《中国文物报》最好的广告。毛昭晰先生还写来热情洋溢的一封信,他说:“作为一个文物保护战线的老战士,我衷心祝愿《中国文物报》培养锻炼出更多像李让同志一样有勇气、有担当,为保护国家珍贵的文化遗产敢于摧锋陷阵的好记者。”

  与很多空降到新闻出版单位的领导干部不同,李让调入中国文物报社后的二十多年里,从最基层做起,一路沿着编辑、副编审、编审、三级编审,总编室主任兼记者部主任、总编辑助理兼总编室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的顺序逐级成长起来。李让作风严谨扎实,工作认真负责,公道正派,在群众中有着很高的威信。他善于结合文物事业发展形势和媒体融合发展态势,聚焦使命任务,思考生存发展,保持定力,守正创新,引导报社主要媒体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和舆论导向。2017年4月,中国文物报社总编辑调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总工程师,李让成了报社职责最重的副总编辑——既要做好自己副总编辑份内的工作,还要担起调离总编辑留下的工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李让要管《中国文物报》,要管两个网站(国家文物局政府网、中国文物信息网)、两个主要微信(国家文物局官方微信、中国文物报社微信),要负责《文物天地》月刊和《中国文化遗产》双月刊的终审,还要主持召开每月一次的全社采编工作会议,组织协调各业务部门、各媒体平成各项工作任务,加班至深夜是常态,他从无怨言。最近几年是我国文物事业发展极为重要的几年,大事集中,要事不断。李让围绕落实重大主题宣传任务,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意识,狠抓国家文物局机关报《中国文物报》、国家文物局官方微信和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的制度建设和工作管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实处着力,使各项工作忙而不乱,有序开展,策采编发紧密对接联动,大大提升了全媒体整体传播效果。圆满完成了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方针政策,宣传国家文物局党组的各项工作部署,报道各地文物部门新实践新探索,展示文物工作者新作为新风貌的任务。

  在中国文物报社辛勤耕耘二十多年,李让对《中国文物报》感情很深。有人让他用一句话概括这张报纸,李让说,我们是先有报后有社的,中国文物报社的一切发展都是从《中国文物报》开启的。《中国文物报》是我们的核心资源,是我们的金字招牌,是我们的立社之本,是我们的镇社之宝。《中国文物报》是历史的《中国文物报》,也是现时的《中国文物报》,是专业的《中国文物报》,也是公众的《中国文物报》,是融合发展的《中国文物报》,更是走向世界的《中国文物报》。编报工作非常辛苦,早出晚归、加班加点,白纸黑字,一旦出错,无法改正,追悔莫及。报纸付印日几乎都要加班到很晚,有时甚至通宵工作。李让坚持以上率下,以身作则,撸起袖子战斗在一线,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期报纸、每一个版面、每一篇文稿。他保存的付印小样,每张上面必定都有三个以上的小勾,这是他已看过多遍的标记。报社同志们都知道,这些年凡是李让值班终审的报纸,没有出过任何事故,同志们都把他看作是质量保障体系中既重要又稳固的一环。

  2020年,我们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这次疫情,也是一次世界危机、全球灾难。对所有媒体单位来说,如何应对这次史无前例的挑战,是一次大考。特殊时期,有的报纸停刊了、减版了,但《中国文物报》坚持出版,一期不落、一版不少。编报人员,从版面编辑、专刊主编到值班主任、值班终审,都采取居家办公方式,通过“全媒体采编系统”完成全部编、审工作。这种在线不见面的编报模式,对版面的编辑和稿件的加工要求更高,要求有更严密的协调组织。李让对特殊条件下的报纸编辑出版进行了周密部署,确保了报纸质量没出任何问题。2月4日出版春节假期后第一期《中国文物报》。头天晚上,完成报纸全部版面终审,李让签发付印时感慨道:“非常时期,坚持出报。编报人员分散各自家中,通过‘采编系统’完成全部编、审工作,这在中国文物报社历史上是第一次。”受疫情影响,这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终评会第一次采用线上会议+直播的全新形式举行。李让带领办会工作团队(评选活动办公室设在中国文物报社),坚持系统观念,拓展推进社内、社外媒体融合,加强全媒体传播。不同以往的会议形式和传播方式带来了空前的传播力、影响力。“假期云考古”直播首日,下午3:30至晚上6:00,阅读量就已经过亿——中国文物报社历史上第一个单日过亿传播就这样诞生了!

免费留学规划
快捷咨询
资深顾问一对一为您解答留学问题
电话
咨询服务电话
400-888-8888
微信
二维码
关注了解更多留学信息
QQ
推荐院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