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中国)官方平台网 欢迎您!
400-888-8888

关于找工作:一名985心理学硕士毕业生的焦虑和纠结

时间: 2024-08-16 | 作者: 小编

  最近,学校冒出了很多招聘会的指示牌,研究生学长学姐们开始更频繁地讨论简历、工作和以后,树叶纷纷染上黄色,落下枝头,秋招的日子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着。

  去年,我们的作者April结合实际经历和感受,分享了自己的在找工作过程内心的挣扎和最终的成长。

  下意识地抬头看看镜中的女孩子,蓬头垢面,目光呆滞,似乎眼中确实少了些许光芒。少了些对知识的渴望,少了些对生活的期望,少了些对未来的憧憬。

  和大部分即将毕业的学生一样,我的生活被三座大山压的喘不过气:论文、实习、找工作。

  焦虑,不知何时开始成为生活中的高频词,经常不安、失眠、暴饮暴食。总是为自己的“毫无进展”感到内疚,却又被自己的拖延死死卡住,行动力跟不上想法,之后又会内疚,陷入周而复始的死循环中,仿佛无法挣脱。

  多年下来,我一直习惯于好事外归因、坏事内归因的模式。一不小心就会掉入“自我否定”的深渊中,认为是自己不够好才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例如,面试未通过,我会认为是自己能力不足,将失败归因于自己,即内部归因(如能力、努力、身心状况等因素);面试通过时,则认为是自己运气好,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即外部归因(如运气、任务难度、外界环境等因素)。

  一个人将消极事件归因于自己的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决定了其自尊是否会受到伤害,内部归因往往将导致更多自尊的丢失。

  一直以来我都沉浸在“我不够好”的自我解说之中。“我不够好”像是一个小恶魔,不断地吞噬着自己所剩无几的自信心。

  那天,无意中看到本地最好的高中发出招聘信息:高中心理老师,招聘名额1人。心动之余,小恶魔又一次在我脑海中低语。

  “只招一个人,怎么可能选中你呢?你专业知识不够牢固,又没有相应的教学经验,课堂表现能力也不够强,凭什么选中你啊。”

  是啊,凭什么就会选我呢。可是,另一个微弱的声音也逐渐响起:985的学生,说不定就被选中了呢。而且,去试试也没什么损失。

  即刻行动,大概是我逼迫自己与小恶魔对抗的唯一招数了吧。不管结果如何,不管多么怯懦与纠结,先去行动。

  一个人之所以变得平庸,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什么都没有做。没有行动即一无所有,有所行动至少有所选择。曾经看到一句心灵鸡汤,那些所谓的牛人,只不过是普通人把自己的想法付诸了行动而已,你的行动力直接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这句鸡汤会在每次我犹豫不决的时候给我力量,真正行动起来,那些自我怀疑就会烟消云散,它推着我前进,让我勇敢。

  不知道那天上午小恶魔是不意昂平台是还未苏醒,我竟莫名觉得自己在“有生试讲”环节表现还不错。午饭过后,大家集中在资料室等待面试。明媚的阳光透过落地窗照射进来,暖暖的,整个人昏昏欲睡。

  突然,一个女生说刚刚有两个人被叫出去“劝退”了,顿时大家叽叽喳喳地讨论着,说好让我们在这等面试,为什么会直接让部分人走掉呢。这个消息如同一盆冷水,唤醒了睡意朦胧的小恶魔。

  “上午的试讲有些拖堂,会不会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等了这么久了,会不会等会也直接劝退我呢?”

  一股凉意顺着指尖穿进身体里,不禁打了个寒颤。紧张和焦虑感油然而生,但是表面上镇定自若,和对面的女生吐槽着校方的不合理安排。

  “如果要劝退,还不如早点让我们走呢,反正来之前我也没有抱希望,毕竟只有一个名额。而且学校也只是在本地比较有名而已,待遇也不是特别好的,也不是我最心仪的工作单位。”

  或许是水逆过后的转运,面试后的第二天校方通知面试通过,并表示要我两小时内给出答复。

  欣喜、惊讶、惊喜,各种复杂的情绪交织着。这一次,小恶魔的势力会稍微削弱一些了吧。获得校方的认可,欣喜之余,我也面临着选择的纠结——接受这份offer,还是继续挑战其他更好的工作?

  为什么会产生这份纠结呢,大概是一位亲戚的线硕士毕业就去本地高中当老师啊。

  是啊,是不是应该追求更高的目标呢?我讨厌选择,非常讨厌。选择在某些情况下意味着取舍,有得必有失,或许讨厌选择来源于害怕失去吧。曾经看到一句话,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全都要。可是,现实并非如此,成年人世界中的选择往往更复杂,往往也无法all in。

  于我而言,接受这份offer,会获得一份比较稳定、比较喜欢的工作,舒适、安稳,留在自己的城市也可以经常陪伴家人。而继续挑战其他更好的工作,则有可能获得发展空间更大的工作,也可能有机会留在魔都大城市发展。

  俗话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选择的纠结点就在于两个好的机会都不想放弃。我总是会自嘲道,大概所有纠结的痛苦都源于自己的贪心。记得高中生物课上老师讲过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会产生趋向或避开的反应,即趋利避害反应。那么,人们更喜欢趋向有利的事物、避开有害的事物也算是一种本能反应了。

  许多人在生活中都会面临趋避冲突,即一种心理冲突,指同一目标对于个体同时具有趋近和逃避的心态。例如大学生既想担任学生干部使自己得到实际锻炼,又怕占时太多影响学习。

  而此时的我,面临的是另一种心理冲突——双趋冲突,即个体必须对同时出现的两个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标进行选择时产生的难以取舍的心理冲突。例如,我既想留在本地工作可以经常陪伴家人,又想留在魔都工作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那天早上的两小时抉择时间,爸爸妈妈也有帮我分析选择的利弊。比如,如果接受这份offer会获取安逸、稳定、喜欢的工作,但是小城市的发展空间毕竟有限。如果拒绝这份offer继续挑战其他的工作,可能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漂泊在外总会缩减陪伴家人的时间。当两个选择各有利弊,即面临趋避冲突时,权重就会显得尤为重要。

  外界的声音纷纷扰扰,而我静静地坐下来,在纸上写下了两种选择的利弊之处,并附上了理想的权重指数。权衡过后,做出了自己最终的选择——接受已有的机会。

  其实最终决定结束纠结、接受这份offer,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喜欢这份工作。

  Papi酱曾说,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我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而我想说,站上讲台的那一刻,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了。在此之前,我也曾感到迷茫过,每当被人问起想做什么工作时,总是一时语塞,胡乱说几个应付过去。

  喜欢什么,适合什么,留在哪个城市,这些问题时常像一团乱糟糟的毛线缠住我。

  其实,大部分学生在找工作前都会感到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工作、适合什么工作、想要留在哪个城市工作。在能力许可范围内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应该是一种很棒的体验吧。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兴趣理论。他认为人格类型、兴趣爱好与职业密切相关。

  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凡是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霍兰德将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并一一匹配了每种人格类型适合的职业,由此提出了职业人格六角型理论(若感兴趣,可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也可体验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

  例如,假如你喜欢与人交往、喜欢结交新的朋友、善言谈、愿意教导别人。关心社会问题、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寻求广泛的人际关系,比较看重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那么你可能是社会型。那么你比较适合要求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能够不断结交新的朋友,从事提供信息、启迪、帮助、培训等事务。如:教育工作者(教师、教育行政人员),社会工作者(咨询人员、公关人员)等。

  我很清楚,未来的我或许会感到遗憾 ,或许会责怪自己现在的怯懦,或许会埋怨自己。但我一直记得我爸和我讲的一句话,有时机会不等人。是啊,自己喜欢、稳定、离家近,同时具备这些条件已经很难得了。为什么仍会有一丝遗憾呢,大概还是那位亲戚的线硕士毕业就去本地高中当老师啊。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尤其是非常在意他人评价的我。这句话似乎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时不时地冒出来动摇我的选择,像是一个隐形的小炸弹,埋藏在角落里。他人评价,时不时地会影响着我们的选择,仿佛自己就像一棵墙头草随风摇摆。也会苦恼,也会焦虑,也会内疚。

  后来,看到一句话:为什么要为别人的话买单呢?他人评价是暂时的,而之后的长久经历,冷暖自知。后来我会试着安慰自己:他人的评价,不要全盘接收,也不要全盘拒收,而是有所选择。我一直坚信能量守恒的规律,一个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那我更愿意把精力花在重要他人的评价上,而忽略那些非重要他人的评价、“来者不善”的评价。毕竟,生活是自己的。

  最近发生的事情,给予了我一些自信、一些机会,也附带着一些挑战和纠结。我想感谢这段时光,毕业之路的三座大山约等于跃过了两座。

  有时候我会想,假如选择了相对稳定的工作,那是不是意味着我慢慢会走上“咸鱼”之路呢?我不想失去眼中的光芒和激情,我想努力保留自己眼中的星星。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不失为保留星光的一种方式吧。

  不想一点点失去眼里的光芒,希望拥有星辰般目光的你们,也要好好保护自己的星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免费留学规划
快捷咨询
资深顾问一对一为您解答留学问题
电话
咨询服务电话
400-888-8888
微信
二维码
关注了解更多留学信息
QQ
推荐院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