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高考的独木桥,作为千军万马中的一员,我回首重点学校重点班的高中生活,只看到满目疮痍、身心俱疲的自己。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尚未从残酷的高考中痊愈,耳边便又充斥着 考研 、 考编 、 考公 的经验指导,仿佛人生必须是钉死在航线上的巨轮,行船千里还有万里,永远不得停歇,永远有上不完的岸。
选择留学,意味着评价我的不只是千篇一律的考题、考分和排名表,意味着一个人的得偿所愿并不一定需要踩着另一个人才能实现。
本科阶段对于新媒体的学习让我收获良多,在实习经历中我也逐渐明晰早日就业工作的想法,结合专业认识和个人规划,我选择了申请留学。
明确地将留学列在规划清单里,是在我大二的时候。不过早在初入大学时,我已经明白无论要走哪条路,更高的绩点都能够带给我更多的选择。
因此,我从大一时就留意课业学习和课程成绩,在明确了留学规划后更是如此,大二以来每学期的绩点都保持在 90 分以上,总平均绩点持续提升,多门核心专业课成绩在 95 分以上,成为本专业唯一一名入选学校 优异生 计划的学生。
在新媒体这样一门社会科学学科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多看和多想,在广泛阅读和实践中通过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选修课刷分、内卷平时作业等做法确实能够高效提分,在一两个学期内明显提升平均成绩,不过我在选课和学习时,更多地还是遵从兴趣导向、量力而行的准则。
在课程选择上,我不仅参考老师的给分习惯和学分要求,也会综合考虑课程设置本身对我的吸引力和能力提升;课堂中的平时作业,我一定会认真完成,但也一定会拒绝内卷,从未交出几倍于建议字数的作业;面对多样化的考核加分,我乐意多多尝试、尽力争取,例如发表非虚构写作文章、自学课本以外的代码和数据分析、规定材料之外的延伸阅读等。
这样的学习方式,让我能够在一个自己认为相对舒适的范围内充分汲取营养,这也是我谓之 轻松 的原因。
客观上来看,在课业堆积如山时自然是轻松不起来的,在压力之下,我也会有崩溃之感。但正因为每一项要做的作业、要写的论文都是自己主动的选择,并且有其意义,于是很快又能收拾心情,一项接一项地完成,最终取得无愧于自己的成绩。
在雅思考试的准备上,我很庆幸自己并未耗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在大二暑假时即自学裸考出分,考出 7.5 分的合格成绩。
从中学开始,我的英语成绩一直是各科中最突出的,大学时的四六级考试也均以 630 分以上的成绩通过,因此对于雅思考试的准备,我选择以自学为主。
在大二暑假,我第一次参加雅思考试,暗自祈祷首考出分,但也带有摸底和模拟的意味在,最后果真考到理想成绩,算是在意料之内,但也还是十分开心,也使得前期的选校定位更加清晰。
在大三下学期,因为雅思成绩的有效期是两年,我又考了一次雅思,同样是 7.5 分。当时的我因为已经有了足够申请的有效成绩,所以再次备考语言考试时并没有太多焦虑的心情,这对我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状态也有很重要的帮助。
我认识很多准备申请的同学,在大三下学期才刚刚开始准备语言考试,到了大四上学期的申请季还没有考出合格的分数,在紧急备考的同时,自己的内心也十分煎熬。
因此,我会建议准备申请的学妹学弟们尽早考出语言成绩,最晚也应该大三的暑假出分,否则到了申请季,当别的同学已经拿到 offer 的时候,若是自己还没有考出语言,这不仅是竞争力的短板,还会对心态有很大的影响。
我的本科专业网络与新媒体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既有传播学、广告学、数字营销传播、新媒体内容制作这样的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也有程序设计、数据分析、信息可视化等数据和编程相关课程。
因此,在科研竞赛的选择上,我着重参与能够发挥专业特点和技能的各种项目,尝试利用技术工具洞察社会人文问题。
例如,我在多个项目中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与可视化,并形成数据分析报告;除了参与专业相关的竞赛,我还与数学专业的同学跨专业组队,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数学建模大赛,采取社科专业视角切入问题,完成模型指标的选取和初步构建,最终取得 M 奖这一令人满意的成绩。
科研竞赛经历是申请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我建议准备留学的同学在大一、大二时就可以留意相关机会,积累必要的技能和知识,无论是加入老师已有的项目还是自行组队孵化课程作业,都可以主动把握,有的放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我自己而言,对于行业和岗位的认识与体验,是在一段段不一样的实习当中慢慢积累形成的。
在大一、大二年级,还没有实习经验的我对于互联网行业与新媒体相关岗位的认知停留在想象的层面上,这一庞大而复杂的体系也一度使我望而却步,不知道如何踏出找实习的第一步。
不过在真正踏出这第一步之后,我意识到行动本身就是缓解焦虑的特效药。从大二的暑假开始,我先后在文物保护中心、搜狐、网易、4399 和小米等公司和机构实习,涵盖运营、营销、社群、策划等工作岗位。
有些目标感强的同学决心要在某个岗位深耕,对于实习有着更为清晰连续的规划,而我暂时还没有形成如此明确的计划,但这些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实习经历丰富了我对各个领域的认识,在每段实习中都有所收获。
早在大二暑假,我已经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了指南者。在询问往届留学的学长学姐选校信息时,他们推荐了指南者 App,其中整合的院校、专业、录取案例等各种信息有效地帮助我建立对留学的认知框架以及自己的认知定位。
我明确了就业导向的留学目标,没有太多科研抱负,希望能够在一年制的项目中学习到互联网和新媒体相关岗位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因此,我主要考虑的是香港、英国和新加坡地区的传媒项目。其中,香港中文大学出色的国际声誉、较高的认可度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深深地吸引了我,成为了我的梦校,其新媒体理学硕士项目与我的本科专业匹配度极高,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契合我的个人发展规划,我将其列为首选。
然而,港中文传媒专业申请的内卷程度有目共睹,在我能接触到的信息中,甚至普遍将新媒体列为港中文传媒最卷专业。
网传 22fall 港中文传媒专业报录比,新媒体专业录取率约为 2.2%
抱着这样的心态,我与指南者的张老师展开了沟通。彼时我的科研和实习经历都还在积累阶段,相对单薄,张老师针对我当时的背景给出了详细的选校定位,将我感兴趣的英港新地区院校专业勾勒出了清晰的轮廓,不仅高效地回应了定位需求,也增强了我的信心。
对于港中文新媒体项目,张老师告诉我往届录取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海本,没有否认申请的难度,但也极大程度上肯定了我的背景,对于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除了专业高效的指导,指南者还给我留下了温暖乐观的印象。当时同期接触的还有一些其他机构的老师们,在沟通过程中时常存在 PUA 降低预期、催流程催签约的现象,不免影响到规划的心态与选校目标,而指南者的老师全程都以乐观与积极的态度给出建议,清晰地给出保底和冲刺院校,不盲目拔高或者降低定位,成为千头万绪的选校阶段的最大助力。
指南者的公众号上也多是学姐学长的真实案例分享,不以耸人听闻的标题吸引眼球,而是传递了往届同学的所思所想,贴近后来同学的心情,提供心态上的支持与鼓励。
与指南者正式签约后,Carol 冯老师成为我的主申老师。面对我仍在反复斟酌摇摆的选校和项目,冯老师提供了各方面信息帮助我进一步了解,从专业的角度给出择校建议。
可以说,在接触实习的那一段时间里,冯老师的帮助让我有了安心感和底气,而这也是准备阶段最能稳定心态的东西。
在之后的文书写作中,指南者团队也体现出了绝对专业的姿态。冯老师和文书老师 Amber 一起深入挖掘我提供的个人经历提纲,对照具体项目的具体要求细分可用的材料,解析项目各自的侧重点与不同经历的匹配度,力求体现个人竞争力和闪光点。
针对需要额外准备 Research proposal 的项目,Roy 老师与我进行两次细致详尽的会议沟通,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我提出的选题进行剖析,进一步提出可能的研究方向,对我最终确定选题和完成 RP 的写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文书的准备过程中,大到文书写作方向的挖掘,小到文件的发送保存,无论工作是繁重还是琐碎,老师们体现出的都是专业的能力与负责的态度,不仅是 指南者 ,更是 同行者 ,为我的远行护航。
收到港中文排序信时,我正坐在高铁站的椅子上匆忙地对付一份塑料盒装的鸡蛋炒河粉——为了庆祝自己刚刚获得一项奖学金,我独自跨城去看一场演出,旅途中不免兵荒马乱,将就对付着一餐。
演出十分精彩,路边摊现炒的河粉冒着腾腾热气,而邮件里的信息更让人兴奋不已,一时间忘记咀嚼的动作。
在指南者老师的帮助下,我在 9 月初网申系统刚刚开放之际便提交了申请,回看每一份文件材料,文书、绩点、雅思、科研、实习,一行行文字写出我,一张张证明拼成我。
因此在 10 月份就收到 CUHK 抬头的排序信时,除了那一瞬间心脏快速缩紧的颤动,我感受到更多的是所念即所得的充盈,用我喜欢的一句歌词来说,就是I wanted what I got。
本以为丝滑结束申请季已经是喜事一桩,没想到更让人欢欣雀跃的事情还在后面。
与我一同签约指南者的发小面试通过,最终也拿到了港中文的 offer。我们自六岁开始一同长大,在大学阶段却天南海北,在迷茫时一起讨论留学这条道路,而此刻,小时候说过的同居梦在最理想不过的情况下成为现实。
在申请季,一丁点风吹草动的消息都让我们心绪不宁,而看着同居求学这一可能性逐渐放大、放大,随着 offer 变为现实,所有的小心翼翼都变成了坚定不移——我们 双向奔赴,我们的研究生生活无疑都会因为对方的存在而迸发出更鲜艳的色彩。
发小的经验分享:专业 Top 4 放弃保研,选择港中文只为爱双向奔赴?211 学霸学姐,均分 91,斩获港中文、港城、爱丁堡等 offer!
作为一个 INFJ 绿老头人格,焦虑和内耗一直是我情绪的底色,对于申请留学的情绪也大抵如此。
但令我自己也感到意外的是,这种焦虑和内耗的情绪几乎只出现在准备留学的初期。
个人简历越来越长,待办清单越来越短,我的心态也越来越平静,这是一种源于对自己的掌控感的平静。
9 月递交、10 月排序信、11 月下 offer,在申请季如此迅速顺利地拿到梦校录取,实现与发小同居上学的梦,这一切都让我更加相信,如果真切走过了道路,那么一定会到达终点。意昂平台